近期中办、国办发文允许专项债券作为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资本金,在PPP业界引发乐观反应,一些咨询机构认为此举有助于解决PPP发展中项目资本金不足的问题,甚至有人称符合条件的无外乎PPP项目。
“(专项债作资本金)跟PPP没有关系。”据财新网记者程思炜报道,接近财政部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PPP项目需要成立SPV(特殊目的公司),政府需要从财政资金中安排的股权投资、运营补贴、配套投入,都不符合专项债作资本金支持的范围。“PPP项目与文件要求的政府直接投资的实体项目,并不是一回事。”
PPP项目并非文件要求的政府直接投资实体项目,财政部将推信息公开平台,专项债做资本金项目将全部公开。
另据彭博社报道,财政部直属的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赵全厚在接受彭博专访时表示,今年下半年提高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度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全国财政预算也有可能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预算调整。
自从2014年国发43号文要求地方政府不得通过融资平台举债、鼓励开展PPP之后,各种因素之下,市场上的一些人形成了所谓的PPP信仰,即:地方政府筹资,除了发债,只有PPP一条路,于是千军万马挤PPP独木桥,掀起了一场PPP运动,不管是否适合、不管是否物有所值,都搞PPP,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和费用。却忘了,我们搞PPP的初心是什么?
搞PPP的初心是:节约公共资金、提升公共服务。
所以,在决定是否采用PPP模式之前,要进行物有所值论证。就是比较PPP模式与政府传统投融资模式,哪个更能节余公共资金、提升公共服务。哪个更好就用哪个。
由于一般情况下,以政府信用融资的成本低于社会资本,所以,PPP项目要达到物有所值,必须是专业性很强的项目,社会资本具有较强的技术或运营管理能力,通过社会资本的运营,所获得的成本节约或服务提升效应能够大于政府融资所获得的节约。
这当然是不容易的。因为政府的公营机构、城投企业也可以通过转型、改革、实践而提升自己与社会资本的竞争力,从而使PPP更难物有所值。所以,即使在PPP开展很早的国家,PPP模式占公共项目的比例也不足10%。至于PPP的鼻祖英国,已经好几年没有新的PPP项目。
我国前两年出现的所谓运动式PPP是不正常的。所谓PPP信仰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懵懂与忽悠交织。
我们在PPP之初就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在当时即指出PPP热闹之后必将回归本源,地方政府发债规模必将扩大。并提出了著名的“PPP越拘谨,购买服务越奔放”。
几年来,我们始终实事求是,务实地设计融资模式,不受市场和政策波动影响,做到了任它纷纷攘攘,我自不忘初心。
明年,我们预计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仍将扩大,政府融资的前门进一步大开,配合市场化融资、资产融资通路的打通,PPP运动归于沉寂。
关于专项债允许做资本金,解决了PPP项目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将促推PPP的发展的观点,是一种由立场而决定的臆想。
因为,对于没有经营内容的项目本就不适宜搞PPP,因政府的举债成本总体低于社会资本,可由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对于项目的建设成本则可以通过工程招标来控制。
对于有经营内容的项目,如果资本金已经解决,可以通过专项债+市场化融资或市场化融资的方式解决建设资金缺口。如有必要,可待项目建成后,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合适的运营单位。只是那时候,已经不需要太多融资了。
过去,对于有的县市的PPP项目,虽然我并不认为它适合PPP,但是我认为可以争取PPP---只要社会资本真金白银地拿出了资本金投在当地,对于经济困难的县市总是一件好事, 但你引来的是拿不出或不想拿出资本金的社会“资本” ,还去包装PPP就没意思了,费力耗时花钱。在资本金解决之后,更无必要。
提供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地方政府的政治责任。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理应依托地方政府信用。专项债+市场化融资新政,显示着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理念向实事求是精神的回归。新政之后,PPP的规模会缩小,但民企可以通过承揽建设工程、提供运营服务获得发展,而且可以减少投资风险,及时获得工程款。
挽歌响起,盛宴落幕。假PPP将遁形,真PPP将得到更好的发展,虽然规模会缩小。这并非坏事,所有事物,不过是回到了它应有的位置、本来的样子。
唯一令人唏嘘的是,这些年、这场运动中,那些人的迷茫、偏执、忽悠与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