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展PPP项目试点工作以来,武汉市认真贯彻中央、省相关精神,积极探索,全力推进PPP模式的推广运用。目前,全市共启动实施19个市级PPP项目,总投资额585.4亿元。其中,2个项目已进入执行阶段,6个项目处于项目采购阶段,6个项目处入项目准备阶段,5个项目处于识别阶段。在我市PPP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改进和解决。
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理念转变不彻底。一些部门和单位仍简单将PPP模式看作一种融资手段,且程序复杂、管理要求高,更倾向于财政直接投入或银行贷款等传统融资方式,采用PPP模式的主动性不强。在项目统筹策划时,重施工建设,轻运营服务和绩效考核,未能实现长期的风险共担,不仅与发挥PPP模式的积极作用相悖,更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隐患。
(二)PPP政策法规不完善。目前,国家层面PPP专门立法或条例尚未出台,PPP项目各个环节如何适用现行法律不尽清晰,各相关方利益难以顺利通过法律途径得到明确保障,社会资本对PPP政策的稳定性和项目的长期运营心存顾虑。由于PPP项目涉及面广,现行财税、金融、价格、土地等配套政策还存在与PPP改革需求不匹配或相对滞后的问题。
(三)行业发展推动不平衡。从全市征集和正在实施的PPP项目来看,主要是以市政基础设施为主且没有经营收入的项目。相关部门和平台公司对于有经营收入的项目,大多自行运作,极少采用PPP模式。一些公共服务领域,如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教育科技等行业主管部门推广运用PPP模式积极性不高,行动较缓慢。
(四)项目推动进展不理想。部分PPP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制定的实施方案质量不高、深度不够,政府与社会资本边界不清,实操性差,出现社会资本中标后项目推进迟缓的问题。一些部门因相关知识储备不足、业务能力欠缺、实际操作时间短等,对采取PPP模式项目的管理能力较弱,一定程度上也导致PPP项目进展缓慢。
(五)民营资本参与率不高。从目前全市PPP项目推进情况来看,参与PPP项目的社会资本以大型国企为主,民营资本参与率较低,与国家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公共服务的期望还有差距。主要是PPP项目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且大多PPP项目属于公益性质,收益率偏低,大型国企资金实力相对雄厚,承担风险能力也较强,民营资本受自身资金限制,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二、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要进一步深化对PPP模式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指导实际工作。一方面加强对PPP相关政策的学习,举办PPP政策业务培训班,着力提高全市PPP相关工作人员理论政策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按照全市出台的PPP项目推进工作方案,各相关部门要细化工作内容、落实主体责任,确保工作实效。
(二)统筹兼顾科学谋划。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可用财力情况,认真谋划一批社会需求大、行业前景好的项目实施PPP模式,促进PPP项目的行业领域多元化,扩大PPP模式覆盖范围。认真落实“两个强制”要求,在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两个行业强制采用PPP模式,逐步把成熟实践经验推广开来;对其他有现金流、具备运营条件的项目,实行PPP模式识别论证,鼓励尝试运用PPP模式。
(三)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管理制度。市直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总体部署和国家相关部委关于推进PPP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全市实际,在PPP项目投资服务、用地保障、金融服务、信用体系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具体可操作的措施意见,为PPP项目落地提供制度保障。
(四)规范推进项目实施。一是做实项目前期工作。抓紧项目的规划、可研、立项、环评等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提高项目实施方案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行性。二是进一步推动项目实施信息公开。依托PPP综合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项目实施方案、合同、实施情况等信息,确保项目实施公开透明、有序推进,保证项目实施质量。三是强化绩效考核,探索制定明确细化的分行业项目验收绩效指标体系,覆盖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确保全程有监督、有考核、有验收。四是加大对示范项目的跟踪督导,充分发挥示范项目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五)加强PPP项目融资支持。进一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探索设立PPP基金等方式,建立PPP项目融资保障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增强社会资本投资信心。推动金融机构开发与PPP项目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引导金融资源向PPP项目倾斜,提高PPP项目的可融资性和融资便利性,激发社会资本投资热情。
(六)加大PPP项目宣传推介力度。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载体,积极宣传武汉市PPP项目试点推广中取得的进展及成效,提振社会资本信心。定期召开项目推介会,为政府和社会资本搭建对接平台,促进达成更多更好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