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PPP模式多年来不断践行,近日,多地数个PPP项目建成并进入运营期。专家认为,PPP项目融资需求增长,有利于资产证券化进程提速,PPP二级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
发改委PPP录入项目
2021年数量规模双增长
1月8日,浙江省杭绍台高铁PPP项目正式通车,这是我国首个民营控股投资高铁PPP试点项目;1月10日,辽宁省首个企业“屋顶发电”PPP项目——“海福中心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此外,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国家速滑馆采取PPP模式,对场馆进行建设、运营。
财政部专家库专家、360政企安全集团投资总监唐川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地民营参与的、具有模式示范意义的PPP项目顺利完工。这体现了各地对PPP项目的关注度、支持力度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从项目建设效率也可看出,PPP模式重大项目推进速度正不断提升。
“整体来看,目前PPP模式推广已经过了最狂热的时期,正向高品质方向转型。”唐川表示,目前,PPP项目不得涉及过度发展、无实质运营的项目,且与“两新一重”项目的交集正在扩大。在完善的流程管理、绩效考核管理、入库管理等制度的支持下,PPP模式逐渐完善、成熟,成为一种投融资标准化工具。可以预见,未来PPP项目的门槛将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对优质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开放程度则会越来越大。
明树数据最新发布的《2021年中国PPP市场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财政部PPP在库项目总计13810个,总投资额为20.56万亿元,其中,管理库项目10204个,投资额为16.39万亿元;储备清单项目3606个,投资额为4.17万亿元。PPP在库项目规模近三年来逐年增加。发改委PPP监测服务平台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各地录入PPP项目共7810项,总投资额10.98万亿元。而截至2020年12月31日,各地录入发改委库PPP项目共7473项,总投资额9.85万亿元,不管是项目数量还是项目规模,2021年均呈增长趋势。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经过2017年严格规范管理后,我国PPP项目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明股实债、滥竽充数、假冒伪劣项目基本被清理,签约和开工项目稳步增长,PPP项目已进入实质性投资运行阶段,特别是在民生公共消费服务领域发挥了更大、更广泛的作用。同时,随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任务加重、债务空间受限,PPP对地方政府债券的投资替代作用会逐步凸显,未来PPP规模还会进一步增长。
PPP二级市场
将迎来快速发展
“虽然我国PPP项目存量资产规模在持续扩大,但整体来说,我国PPP二级市场发展仍然滞后,相关资产证券化规模仍然很低。”1月10日,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中国PPP蓝皮书:中国PPP行业发展报告(2021)》预计,随着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试点和推广,资产证券化有望成为PPP项目投资者退出的重要通道,PPP二级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
唐川认为,在当前市场对长期投资关注度下降的大环境下,“资金紧缺”成了掣肘PPP项目推进的主要因素,开拓二级市场融资渠道,引入更多类型的投资人是行业必须加紧推动的一项工作。提供更多的退出路径,才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方参与PPP项目的前期投资。这需要管理单位层面给予更大范围的引导,比如明确PPP-ABS纳入标准化产品范围,明确PPP项目与基础设施公募REITs的对接机制,以及进一步明确PPP项目的信用评估体系和信用等级等。
“从长远看,随着我国疫情得到全面有效控制,经济增长趋于稳定,绿色低碳经济更加深入人心,公共服务价格会随之稳步提高,PPP项目融资需求会出现一波快速增长,推动资产证券化进程。”张依群建议,要提高政府信誉和盈利预期,解决民营资本参与意愿问题;同时,逐步理顺价格机制,打破部门垄断,疏通价格矛盾,立足长期投资和长远发展,完善PPP制度建设,提高市场可信度和民众满意度;此外,适度放宽民营资本投融资限制,激发和引导社会资本供给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