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如何助力“十四五”规划?有哪些具体的相关建议?
首先,PPP模式可积极投入十四五期间的新基建建设。在商品消费和要素流动领域,除生产成本外,交易成本也是制约市场规模的要素,而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深刻地指出,分工受市场规模限制。因此,产业划分的颗粒度受制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受制于交易成本。某种意义上,我国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而显著降低交易成本的历史。在改革开放初期,幅员辽阔而基础设施落后,导致我国无法形成国内单一大市场,只能通过沿海特区开放的方式形成两头在外的加工业,融入全球产业体系,而随着四十多年来巨量的基础设施投入,我国已基本将全国主要人口接入了一张由空、铁、路、电、网织成的大网,显著降低了国内商品交易成本,稳步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建设的深化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打破信息流通壁垒,进一步降低大数据“交易”成本提出了全新要求。与“铁公基”等传统基建相比,以 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为代表的新基建,具备贴近市场、投资回报周期短的显著特征。重庆市前市长黄奇帆先生曾指出,新基建领域应用场景丰富、投资回报较为稳定丰厚,大量民营企业参与其中,非常适合引入社会投资,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也高,是推行PPP模式的重点领域。统计显示,2019年共有31个省份宣布了投资总额超过40万亿元的“新基建”项目建设计划。据估算,2020年至2025年,我国新基建能带动投资11万亿元,平均增速10%,显著高于传统基建领域。因此,在信息革命到来前夜,利用十四五的关键五年,通过PPP模式和新基建的软硬结合,有望创造巨大的发展机遇,助力我国在信息时代领跑全球。其次,PPP模式能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大战略在十四五期间的落地开花。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综合国力,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依然显著。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指出,目前我国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这部分人口中有大量的农村居民。有研究表明,将这部分人口的月收入从1000元提高到2000元,增加部分将几乎全部被用于消费,其对国内消费市场的促进效益将显著大于对中等以上收入阶层同等收入增加带来的效果。同时,今年五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在接受采访时披露,通过数十年在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市政等领域的持续投资,我国已形成超过1300万亿元的资产,这其中有大量资产沉淀在乡村,如果能在十四五期间逐步盘活这些沉淀资产,和促进低收入人群增收形成互动效应,将对双循环战略形成强劲助力。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认为,乡村是我国应对建国以来九次大危机特有的战略纵深地带,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能提供有效的逆周期调节工具,也蕴藏着巨大的产业机会。乡村振兴目前面临困境是农村缺乏吸引力,难以解决有消费力的城里人下乡问题,模式探索不应圈于传统一产,而应促进六产融合。在如何破解乡村振兴难题上,社会资本方具备技术和资金潜力,利用PPP模式将城市的技术和资金引入乡村,激活乡村沉淀的固定资产和生态资产,帮助农民实现增收和资产货币化,真正实现城乡融合。例如,总书记在疫情期间考察浙江安吉,高度评价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和田园综合体模式,安吉模式为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起到了样板间作用,也为十四五期间PPP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打开了新思路。
再次,人工智能时代的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 PPP模式的助力。以与固定资产投资关系较为密切的智慧城市应用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例,在5G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背景下,将PPP模式引入到智慧交通、智能建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治理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都将大有可为。
最后,回归到PPP模式的传统应用场景之中,将继续在片区开发、旧城改造、基础设施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前夕,但我国的三次工业革命进程并未结束,工业化城镇化还在不断深化,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突出,需要补足的短板还普遍存在。在这些领域中,PPP模式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在十四五期间持续助力,不断完善。
因此,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局五年,PPP模式一方面既可以在传统领域稳扎稳打不断完善PPP模式的制度建设体系化和项目实践优质化,加强包括法治化建设在内的全套制度模板;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新兴领域开疆拓土,不断探索PPP模式在新基建、乡村振兴、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助力双循环战略落地,为迈好十四五关键一步提供支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