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和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全市上下坚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注重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在中央和省、市委坚强领导下,坚决落实省、市“重点工作攻坚年”部署,聚焦改革攻坚目标,强力推进各项改革举措,全市改革攻坚取得积极成果。根据市委深改委工作安排,本报开辟“聚力重点改革攻坚”专栏,充分反映各级各部门创造出的改革新经验新路子,切实提升我市改革攻坚工作的知晓率、关注度,为推进改革攻坚营造浓厚氛围。
项目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坚实保障,是提高百姓幸福指数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举措。然而,项目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却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我市秉持先行先试理念,着力探索打造PPP助力乡村振兴的规范路径和有效模式,成功入库和运作了一批农村教育、医养结合、文旅融合、特色产业等项目,项目总数17个,估算总投资125亿元,利用财政“小支出”撬动社会资本“大投入”,有效解决了乡村振兴领域融资难题。
优化环境
为社会投资落地清障铺路
为增强农业PPP项目吸引力,我市创新财政奖补、融资支持方式,有效调动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为项目落地运作提供重要助力。
率先提供财政奖补。2017年,我市在全省最早出台PPP项目资金奖补办法,对规范落地项目予以奖励。2018年,为支持台风灾后重建,将涉农项目优先纳入PPP奖补范围,奖补额度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50%,资金由支持项目“两评一案”编制等前期工作,拓展到用于资本金和运营补贴。2020年,将市级奖补资金全部用于支持农业农村领域PPP项目,调动各级运作积极性。
打好金融支持“组合拳”。鼓励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涉农项目支持力度,降低放贷门槛,简化审批流程,财政按“新六产”、现代农业产业园、灾后重建等不同项目分别给予一定比例贴息支持。充分发挥农业担保机构作用,主动对接加入国家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与省农担公司合作业务规模达全省31.9%,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分险,引入更多金融活水,有效提高了社会资本投资落地率。
先行先试
探索涉农项目运作新模式
围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我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乡村振兴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运用的意见》,按照“先行创新、稳步推进、可复制可推广”思路,根据不同项目特点,量身订制运作方案。
社会资本全程运作农村教育提升项目。针对农村学校布局分散、校舍陈旧、办学条件落后现状,着力提升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2016年,昌乐县采取BOT方式,公开优选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对全县21所农村中小学校进行投资、建设和运维。该项目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总投资2.8亿元,按照规划、施工、配备、验收和交付使用“五统一”模式进行管理。目前,21所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省基本办学条件标准,促进全县教育资源向高位均衡迈进,成为乡村教育振兴的标杆工程。
医养结合模式破解乡镇卫生院发展难题。临朐县辛寨镇卧龙卫生院因基础设施质量不高,村民认可度不高,日常经营面临困难。2017年采用PPP模式,成功招选社会资本,建设医养结合的综合性卫生院。项目采用“养老+医疗”完全使用者付费模式,在财政“零补贴”情况下,由社会资本方对卫生院进行改扩建。2018年建成投用,在做好基础性医疗养老服务的同时,还提供养老护理员培训和健康咨询。目前,卫生院共有养老和医疗床位419张,利用率超过90%。
文化旅游和特色产业融合打造全新“丝绸小镇”。“丝路绸语”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昌邑市柳疃镇,原为当地政府利用旧厂房建设的文化展示厅。今年,为盘活存量资产、增加运营收益,拟采取只转让经营权的TOT模式,招引社会资本自主运营,增设休闲娱乐板块,引入营销推广环节,线上线下同步运作,在盘活乡镇政府存量资产的同时,带动了当地丝绸产业发展,实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双赢。
建章立制
实行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我市将规范运作作为乡村振兴PPP项目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围绕项目全生命周期,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引领实现突破发展。
探索建立制度体系。率先制定出台市级PPP项目实施意见、操作规程、绩效与预算管理规程等多项制度文件,全面细化管理要求,确保项目运作“主体、客体、程序”三个合规,搭建起PPP全生命周期运作制度体系。
强化项目筹划管理。在全省最早制定PPP中期规划(2018年—2020年),建立项目储备清单,对全市所有入库项目进行“两评一案”专项审查,确保项目方案合法、规范,避免因论证不充分产生合同谈判等违约风险。
加强日常督导推动。将PPP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指标和市委深化改革督查事项,邀请财政部专家对我市项目进行规范性督导检查,及时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聘请相关专家参与县级项目方案评审、合同审查等环节,严格把控项目运作关键程序,为项目依法规范推进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