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医院建设将持续投入1万亿元以上,医疗卫生领域的基础建设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我国老龄化和公共医疗服务供给不足,积极引入PPP模式正当其时。
医疗PPP改革是一种体制机制变革。从宏观角度看,PPP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变革,在法治的框架下,政府和社会资本平等的合作;从中观层面来看,医疗PPP改革需要医疗体系、行政系统、财政体系改革之间的联动;从微观管理的角度来看,PPP是一种寻求物有所值的管理模式,倡导全面竞争和平等合作。PPP模式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引入,有利于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家庭医生服务推广、“管办分离”和“多点执业”机制完善,让优质医疗资源“动”起来。
目前,PPP项目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比例较低,未来潜力巨大。据国家PPP综合信息平台统计,截至2018年6月,管理库累计项目数7,749个、投资额11.9万亿元。其中,医疗卫生建设相关项目235个,总投资额1857亿元,占项目总数的3.0%,总投资1.6%。
依据上述分析,笔者对医疗卫生领域运用PPP模式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应在国家层面通过立法,规定政府审批权限、退出机制、争议处理机制、项目规模和政府投资比例等,以统一国家顶层设计,推动PPP法治化进程。要避免与中央和地方法律法规的冲突,处理好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如“合同法”“公司法”“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仲裁法”等。要制定PPP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政策指导和操作指南,根据医疗卫生领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PPP项目的前期论证、中期运作、后期评估和全生命周期监督中做出明确规定,为PPP在医疗领域运用提供规范合同模本参考。
二是加强运作体系建设。要基于PPP模式的全生命周期特点,建立评估体系和决策机制,采用定量和定性的办法科学合理协调处理政府、社会资本、市场、公众等多方利益,使医疗卫生领域PPP效益最大化。为了更好地控制风险,政府需要加强对医院PPP的监管,加强PPP项目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运作体系建设,在现有PPP监督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医疗卫生PPP项目管理办公室,协调政府各部门、社会资本、公众三方的关系和利益,完善“管办分离”“平台共享”机制,从行业监督和行政监督模式过渡到行业监督和合同监督模式。
三是强化医院PPP项目人员队伍和制度建设。要加快PPP与医疗领域复合型人才相结合的发展,形成医疗PPP人才的培养体系,针对经济、法律、医疗、管理的多维度、多领域学习,提高对PPP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培育成熟长期的投资方,加强社会资本对医疗PPP全生命周期的专业学习,总结成熟经验,规范系统性流程。同时,打通“多点执业”制度障碍的“最后一公里”,扫除现有制度的障碍,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把大医院技术传到基层、把大医院医生引到基层,调整公立医院用人制度、薪酬分配、绩效考核机制、福利教育培养和社会保障等制度,真正促进医疗人才市场的合理贯通和有序流动。
四是提高医疗PPP运营和盈利的核心能力。可以针对医疗领域的特殊情况,在医院整体预算中规划医院建设预算费用占20%-30%,后期医疗服务和运营占70%-80%,真正使PPP从提供基建转向医疗服务,从而以后期运营为契入点,进入医疗领域的核心业务。针对医疗PPP投入大回报低的难点,应以供应链模式和管理费模式提升投资回报,医疗PPP运用供应链模式有能力整合更多医院的采购体系,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同时供应链业务的扩大进一步加强了社会资本的议价能力;PPP运用管理费模式参与公立医院的运营,收入规模虽然较小,但是管理费收入仅需扣除外派管理人员的薪酬,整体收入毛利较高。运用PPP与两种模式结合有利于提高整体投资回报,推动医疗PPP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