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PPP的管理年,管理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清水活源”是当前需重点解决的课题。
何为“清水”,就是要让PPP市场的水变得更清。目标是杜绝市场存在的PPP支出责任“固化”、支出上限“虚化”、运营内容“淡化”和适用范围“泛化”等问题。2017年四季度以来,财政部先后发布了《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新规,清理退库了一批项目。笔者认为,新规并未叫停PPP,其目的是促使PPP发展更为规范、更可持续。
这场规范化整治,早来比晚来对市场可能更有利。如果不及时规范,可能会出现一堆半拉子工程、一堆不良资产,阵痛会更大。当然,规范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实现的,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不仅是通过入库清理,尽早推出PPP上位法并严格执行、加强信息公开透明并持续推动、建立覆盖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多方监督体系等,也是重要的保障。
何为“活源”,就是要让PPP市场的水流动起来,避免出现”淤堵”。这几年来,PPP”淤堵”的情况比较突出,一级市场项目名义成交量大,实际落地少;二级市场新增资金进不来,流转难上加难。究其原因,就是PPP尚未真正市场化。PPP相对传统投融资模式,其提质增效的重要基础就是市场化,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提高各方履约意识和契约精神、强调竞争方式招选社会投资人、PPP风险的合理分配和市场化定价等方面。
当前PPP市场难以“活源”,市场化定价的欠缺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PPP市场化定价不仅是单纯提高或降低项目回报,关键是在确保PPP市场没有暴利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化机制合理确定PPP项目回报率。PPP回报率确定至少要基于三个原则:高于融资市场成本要求,满足资本市场的基本投资收益要求;体现风险和收益匹配性;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具体说来,市场化定价首先要体现风险和收益的匹配性。落实到具体项目,由于不同的地方政府支付能力、不同的PPP项目运作模式、不同的行业特征和项目类型、不同的运营内涵、不同的回报机制和绩效考核程度等,政府和社会资本承担的风险也会有明显的差异。其次,市场化定价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本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最后,市场化定价有利于促进项目融资落地和二级市场流转。
一个有活力的市场,必须是规范和流动的市场,必须是有入口也有出口的市场。PPP市场也一样,既要“水清”,又要“活源”。(作者系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总行PPP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