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上,PPP(公私合作模式)成为各国政府缓解财政压力、吸引私营部门参与公共产品和服务建设的重要手段。PPP模式自2014年在中国落地试点后正稳步推开。
“2016年是PPP快速发展年,同时也是PPP项目落地年。”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副主任韩斌表示。
面对我国当前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存在许多短板、产业亟需改造升级等问题,如何吸引社会资本有效参与,成为各地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
7月6日,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与湖北省宜昌市签署PPP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是国际金融组织首次与中国地方政府开展PPP项目合作。成为地方政府在PPP领域引入国际智力资源的一次探索。
近三年争取外贷5亿美元
201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1043个PPP项目的清单,预计投资需求将近2万亿人民币(约3200亿美元)。在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已经宣布了大约2000个PPP项目计划。
“新一轮PPP不仅为政府部门拓宽投融资渠道,更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工具。”韩斌表示,根据财政部截止到6月末的统计数据表明,“从总量上体现各地需求加大,落地的投资规模相当可观。”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用好1800亿元引导基金,依法严格履行合同,充分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热情。
韩斌透露,目前中国政企合作融资支持基金管理公司已经正式成立,并启动1800亿基金的投资工作。
作为曾在世界银行工作过的财政部官员,韩斌介绍,IFC通过PPP模式在土耳其建设的医疗园区项目很成功,这一案例也被作为财政部研究PPP在中国推行的重要参考案例。“PPP不仅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还涉及到国际、国内合作,IFC的国际经验能够提供支持。”
IFC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菲利普·勒奥鲁介绍,近30年来,IFC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完成了360多项PPP交易。在过去10年里,IFC的PPP咨询团队在基础设施领域动员了近200亿美元的私营投资,帮助多国政府改善了电力、交通、医疗、供水、卫生等基本服务。
湖北省财政厅副厅长王远鹤介绍,宜昌近三年争取外贷资金突破5亿美元,占湖北省的一半以上;通过创新国际金融组织合作的新方式,通过项目咨询方式引进国际先进经验。
宜昌市副市长黄黎明介绍,宜昌在PPP新模式探索方面出台了规范性文件,推出一批PPP项目,还创造性设立了PPP民生基金、城市发展基金、产业基金等。但是,PPP探索中也面临运作模式有待规范、项目管理机制有待完善、项目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IFC的国际经验可以为宜昌提供智力支持。
菲利普·勒奥鲁表示,为吸引国外投资人对PPP进行投资,政府除在PPP的结构设计中引入国际经验,项目应针对当地需求,进行透明、竞争性的治理程序进行设计,如在PPP中透明采购程序,在私营部门中引入良性竞争。从而保证政府得到低成本、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服务。
4个项目已实现落地
2015年11月5日,宜昌市第一批总投资339亿元的28个PPP项目对外发布推介,内容涵盖轨道交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道路桥梁、城市公交、垃圾处理、医疗等11个公共服务领域。
半年多时间过去,湖北省宜昌市财政局副局长张爱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目前已有4个项目实现落地。
“全国在PPP项目推进的时间还不长,地方的认识和经验还不太足。”张爱平说。
在此前的项目建设中,存在项目筹划能力普遍不强、项目回报不太稳定等问题。具体表现上,有一些项目偏小,有的投资商瞧不上;也有投资商对投资回报持观望态度,甚至要求人大和财政部门出具承诺函保证收益,而这并不合规。此外,由于全国对PPP项目的推进热情高涨,部分中介机构服务也不能及时到位。
在已经落地的项目中,投资商青睐公共基础设施项目,马路、轻轨、桥梁等以及医院项目。对于养老等市场项目则咨询多,落地少。“投资商更希望投资周期短、回报稳定且较高的项目。公共设施项目纳入财政安排,收益稳定。而工业项目投资商会关注销售等市场风险。”张爱平说。
张爱平还透露,宜昌市设立了50亿元规模的PPP民生基金即将向社会招标,此外,宜昌市财政部门也在制定3年规划,对财政支持项目建立预算项目库,项目库中包含规模达300亿元的PPP项目和其他项目。与IFC这样的国际金融组织合作后,不仅能对上述项目进行更好的筛选和规划,未来也有望引入国际长期资本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