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6年1月25日起面向27家金融机构和注册在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四个自贸区的企业扩大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对试点金融机构和企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不实行外债事前审批,试点金融机构和企业在与其资本或净资产挂钩的跨境融资上限内,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
2015年,中国已成为亚太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赴欧发债活跃。市场人士和境外机构预计2016年跨境债券融资将进一步打开,银行、能源、消费等领域企业将借助债市渠道更好的“走出去”,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资本项目开放。
政策利好企业海外发债 跨境融资提升企业竞争力
申万宏源证券固定收益总部首席分析师范为表示,目前美元升值预期加上海外融资成本比国内高,央行选择此时扩大全口径跨境融资试点冲击比较小,不会出现海外负债激增的情况,对国内渠道没有实质影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表示,当前外部金融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利用当前有利时机进一步放开海外债市融资渠道,能够趁机推动资本项目对外开放,对冲资本外流,这对于我国的金融稳定,经济结构调整,国内经济增长,提升国内企业竞争力都有好处,是一个好时机。
2015年9月,发改委曾发布通知,“松绑”企业海外发债条件。通知鼓励境内企业发行外币债券,取消发债审批制,实行备案登记制管理。对于募集资金根据实际需要自主在境内外使用,优先用于支持“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与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领域投资。
对此,徐洪才指出,发改委从简政放权,体制改革和加大市场准入的角度出发,央行从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出发,两种方式都对企业海外发债有好处,对市场主体都有利,为企业海外融资减少了障碍。
与此同时,徐洪才表示,目前鼓励企业走出去融资,境外融资的标准并未降低,境内企业海外游泳有利于提升风险意识,信用意识,企业的海外竞争力。
2015年中企赴欧发债活跃 绿色债券成亮点
法兴银行报告《债券资本市场2015年回顾和2016年展望》统计,2015年中国成为亚太债券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一个显著的趋势是中国企业在欧元区的发债活动很活跃。截至2015年11月1日,中国企业在欧元区的债券交易总量达到了89亿欧元,而2014年同期为15亿欧元。无论市场深度还是规模都体现了投资者对中国信贷的强烈需求。
法兴银行认为中国企业在欧发债活跃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欧元区较低的利率环境;二是更多元化的融资需求,一些中国企业比如中石化、国家电网希望除了美元发债,增加多币种的融资渠道;三是欧元地区并购活动资产匹配的需求,比如2015年上海电气集团,东风汽车在欧元区进行了并购活动。
法兴银行债券资本市场亚太区主管劳伦特•莫雷尔告诉记者,中国银行业、电力等能源行业、机械、地产和消费行业海外发债需求比较大。目前由于商品市场价格的冲击,原油市场受到一定影响,但中国原油企业信用评级高在海外还是很受欢迎。“尽管行业有风险溢价,但海外投资者更看重的是企业本身的评级和实力,此外很多海外发债的中国企业背后有国家支持,信用评级高,投资者比较欢迎。”
劳伦特•莫雷尔同时指出,绿色债券是中国企业海外发债的一个亮点。在欧洲绿色债券很受欢迎,绿色债券发行资金要用于绿色,环保、人文,扶贫等社会责任感的项目,欧洲很多基金只投资绿色债券。2015年,新疆金风科技携手中国银行、德意志银行、法国兴业银行在海外完成3亿美元债券发行,成为中资企业发行的首单绿色债券。这也是由做风电设备的私企发行的海外债券。
2016年离岸债市规模或有所减少 中企海外并购不减发债需求
法兴银行债券资本市场中国区主管刘煜分析,2016年离岸债券市场比2015年波动较大,发行量会减少。此外,近年来,央行多次降准降息,从发行人角度考虑,国内发行成本变低,可能更倾向于国内发债。
不过,渣打银行大中华区债务资本市场主管严守敬认为,很多中资企业希望打开海外平台,有利于公司的国际化。目前,美国国债十年期利率依然很低,美联储加息加的是短期利率,长期并没加。对于真的有美元需求的中资企业,锁定长期资金,仍然是便宜的。
刘煜表示,虽然市场目前面临困境,暂时的市场低迷更多的是对人民币走势的担忧。离岸债券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过程,市场将会在逐渐稳定后开始反弹。
严守敬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根据彭博终端统计,2015年中国发行人赴境外发债规模共计1060亿美元,较2014年略有下降,但是下降规模不大。从发行人种类来看,企业发行人占比54%,金融机构类发行人占比40%。评级方面,投资级债券依旧是主力,但是其中A-以上评级的债券占比较2014年稍有滑落。
严守敬预计,“2016年,没有海外子公司的中资企业,对海外发债会比较保守,将在观望中做进一步选择。对于已有海外业务的中国企业,会继续发债。很多中国企业会进行海外并购,发美元债进行资产对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