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推进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重庆自贸试验区)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7〕19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渝府发〔2017〕6号),制定本规划。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0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3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0年)
为全面推进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重庆自贸试验区)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7〕19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渝府发〔2017〕6号),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重庆自贸试验区实施范围119.98平方公里(两江片区66.29平方公里,西永片区22.81平方公里,果园港片区30.88平方公里),经济规模较大、产业类型丰富,已形成以贸易、物流、金融、高端制造为主的产业和企业群体,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一)多式联运功能突显。
机场、港口、铁路三大区域性交通枢纽功能不断完善,多式联运体系不断健全。2011年,中欧班列(重庆)开通运行,截至2017年年底,已累计开行1573班,建立了12个主要的境外集结分拨点,辐射沿线40多个城市,已实现常态化运行。2017年9月25日,“渝黔桂新”南向铁海联运通道常态化运行班列正式开行,开辟了重庆连接东南亚和欧洲的国际铁海联运大通道。果园港进港铁路专用线全线投入使用,东环线铁路建设提速,果园港第三代现代化内河港口、国家级铁公水空多式联运综合交通枢纽已具雏形。
(二)贸易物流蓬勃发展。
重庆自贸试验区是冷链物流、城市物流、保税仓储(分拨、配送)和国际贸易、转口贸易企业的主要聚集地,外向型经济规模逐年壮大。2017年,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实现进出口额2601.9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57.7%;重庆铁路口岸进口整车3228辆,居内陆整车口岸首位。水运、铁路、航空等口岸功能有效发挥,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业务的各类功能性机构和市场主体加快集聚,贸易物流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三)产业集群快速集聚。
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重庆高新区等开放平台加速向高端制造、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智能装备优势产业集群,对全市工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2017年,两江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37.7亿元,增长6.3%;西永综合保税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41.7亿元,增长26.9%;重庆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35.8亿元,增长26.5%。
(四)金融服务加速完善。
金融体系较为完备,要素较为齐全。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分布广泛,要素市场、融资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加速发展,外资金融机构数量持续增长,在深化跨境金融结算服务、开展跨境双向投融资、增强金融服务功能等金融开放创新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五)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
市场主体创新自主性较高、能力较强,产业先行先试的氛围良好,保税展示交易、跨境电商、服务外包、专业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会展、融资租赁、数据服务、社会服务等新业态发展迅速。充分利用政策资源优势,为拓展新业态、探索新模式营造了良好氛围。
(六)对外开放基础较好。
拥有完备的“水、铁、空”口岸体系,具备联通国际国内市场,提供物流及相关服务的硬件条件;国家级新区、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及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为自贸试验区奠定了良好的对外开放基础,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管理监管模式和流程不断优化,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服务现代化、结算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日益完善。
二、产业发展目标与方向
重点落实《总体方案》提出的区位布局和主要任务,经过3年改革试验,力争建成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集聚、监管高效便捷、金融服务完善、营商环境规范、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
(一)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一枢纽三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即以多式联运为核心的内陆国际物流枢纽;“三中心”即建成以货物贸易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中心,以金融结算便利化为抓手的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以互联互通为目标的现代服务业运营中心;“一基地”即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
1.投资贸易增长。外资聚集效应明显,年均引进外资80亿美元以上,占全市利用外资比例达85%以上,跨国公司入驻超过300家。贸易中心基本建成,做稳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做大总部贸易和转口贸易,做强服务贸易,大力发展新兴贸易业态。外贸进出口额保持年均增长10%,服务贸易年均增长超过20%。
2.物流发展提速。完善水陆空口岸功能,全面推进重庆检验检疫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构建综合性物流总部集聚区,在中欧班列(重庆)沿线国家和地区布局区域性物流分拨中心;优化完善重庆至上海“五定”快班轮服务;依托“渝黔桂新”南向铁海联运通道和重庆―东盟“五定”公路货运班车,开展铁海联运和跨国公路联运,做大南向国际贸易。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共享数据标准化建设,优化监管和通关流程。到2020年,力争外贸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0万标箱,国际及地区航线超过100条,年航空货邮吞吐能力达到100万吨,实现国际物流贸易额950亿元。
3.金融服务完善。力争新增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市级分支机构和功能性总部机构10家,新增证券、期货、基金法人和市级分支机构20家,新增保险法人、功能性总部和市级分支机构10家,其中新增外资金融机构及外资参股的金融机构10家。到2020年,各类金融机构达到1300家,初步形成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各类金融结算总额超过5万亿元(含离岸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国公司总部结算、跨境电子商务结算、金融要素市场结算),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4.服务提档升级。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领域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化转变。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提高国际化水平。积极探索重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的服务业合作新模式。面向社会资本扩大市场准入,对服务业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大力发展新兴金融服务业、离岸服务外包、大健康服务业、国际物流及城乡配送、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2020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过60%,形成一批各具特色、业态多样、功能完善的新兴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
5.高端产业聚集。引进培育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高端交通装备等新兴产业集群,力争2020年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突破5000亿元。全面构建起以研发服务、工业设计、品牌营销、商务咨询等为主的专业服务体系;引进或共建国(境)外研发机构80个以上、国内知名研发机构10个以上;建成 2个国家级、15个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引进一批国际知名会计、审计、法律、评级等中介服务机构,打造商务咨询服务产业集群。
(二)发展方向。
1.聚焦产业发展。注重产业集聚发展与业态创新相结合,增量引入与存量提升并重。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注重产业链分工延伸及业态创新,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依托制度创新,集聚增量新兴产业,促进存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集聚市场主体。注重总部经济与平台经济发展相结合,外资与内资企业并重。吸引国内外各类总部型功能性机构集聚,发挥总部经济的辐射带动效应。打造大宗商品交易、保税展示交易、跨境电子商务等各类功能性平台,发挥平台经济的资源整合效应。扩大对外开放,吸引高质量外资。激发内资发展活力,为国内企业走出去拓展全球业务搭建新平台。
3.拓展产业功能。货物贸易升级与服务贸易拓展相结合,通过产业升级带动出口贸易升级,强化进口功能和转口贸易功能,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在岸业务创新与离岸业务发展并重,打造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离岸服务功能,注重在岸与离岸联动,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4.形成辐射效应。产业链条延伸与功能集聚辐射相结合,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带头开放、带动开放,实现产业集聚与转型升级,内外联动发展。
三、产业发展定位与发展重点
根据发展基础和区位条件,重庆自贸试验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国际商贸、金融服务、专业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旅游等七大产业集群,重点集聚总部产业和新兴产业。
(一)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以集群化、智能化发展为基本路径,壮大现有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打造以高端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中心,重点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高端交通装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等产业。
1.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针对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整机产品和系统集成,重点引进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构建机器人检测评定体系。发展高精度齿轮加工机床、快速精密冲压机床、高速贴片机等机床整机产品,重点突破电主轴、刀具、数控系统等功能部件和关键应用软件研发生产技术瓶颈。支持构建贯穿生产制造全过程和产品生命全周期的智能制造系统,推动智能工厂、智慧车间、智能生产单元的建设。
2.高端交通装备。推动轻型直升飞机、通用飞机产业化,打造航空发动机、飞行控制系统、航空材料等优势关键零部件和材料制造产业。发挥跨座式单轨车辆研发、设计、制造优势,打造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发展市域(郊)轨道车辆、重型铁路货车、城市有轨电车产品,满足不同领域需求,发展轻量化车体、电传动系统、通信信息系统、高性能转向架、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提升配套能力。
3.集成电路。实施“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装备与材料”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支持企业研发用于移动智能终端、物联网、智能穿戴设备的通用芯片及智能卡、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卫星导航所需的应用芯片。鼓励企业通过自主或对外合作方式,提升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研发生产能力。
4.新型显示。加快推进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级体(AMOLED)面板、玻璃基板、偏光片等项目,力争引进高世代面板制造企业和彩色滤光片、液晶、磁控溅射、涂布等关键原材料及设备配套企业,构建产品尺寸齐全、技术覆盖全面、配套体系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体系。
5.生物医药。发展抗肿瘤、心脑血管、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类疾病等高附加值医药品种,研发制造手术动力装置、超声诊断设备、血液净化设备、质子重离子放疗设备等高端医疗器械,发展细胞制备、基因检测服务等新兴治疗及服务业态,推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
6.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重点围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所需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突破,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传统汽车向辅助驾驶汽车、半自动驾驶汽车、高度自动驾驶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等智能化方向发展,打造国内领先的新能源及智能汽车产业基地。
7.智能终端。重点做好玻璃盖板、指纹识别、机身材料、摄像头等重要零部件企业的引进和培育,继续提高本地配套化率。围绕产品外观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等环节加大培育力度,建立健全样机试制、安全能力分析、通信质量检测、用户体验等支撑体系,推动现有企业提升产品档次。力争再引进3―5家国际一线品牌企业。结合国家部署,积极争取参与第五代移动通信(5G)研发、试验和预商用试点,抢占发展先机。
(二)现代物流产业集群。
发挥重庆在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作用,与内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建设联动发展。构建覆盖铁、公、水、空多种运输方式的国际物流运输体系,提高国际中转物流能力。推进物流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重点发展港口综合物流、全程物流、专业物流、绿色仓储等服务业,推进物流产业向技术先进、便捷高效、成本可控的方向发展。
1.国际中转物流。重点发展零星、批量、整合、分批、简单加工等集货及送货模式;开展进口分拨、出口拼箱、多国拼箱、延迟转运、大宗物品仓库加工和仓储、期货交割等业务;开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建设内陆国际中转集拼中心。
2.多式联运物流。增强重庆自贸试验区仓储物流园区堆存、配送、中转、交易等综合物流功能,推进内河航运与航空、铁路、公路运输的物流网络建设,开展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货物信息跟踪等多式联运物流业务,打造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航空快件中心,构建临港物流产业链。
3.全程物流。围绕汽车、医药、化工、装备、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产业,培育一批全程物流企业。根据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之间货物流动的规模、流向、时间提供全程化、全方位的运输、仓储、配送、报关、信息等服务与管理,促进制造业企业实现“零库存”“准时制”“定制化”生产。推动全程物流企业金融创新,依托货物全程监管手段,开展代收代付、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物流金融服务。
4.专业物流和绿色仓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引导传统仓储、运输、国际货代、快递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装备,提升物流企业的专业化、精益化服务能力。提高仓储利用的科学化、集约化水平,实现仓储资源利用最大化,减少仓储成本。
(三)国际商贸产业集群。
依托开放平台资源,集聚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货物贸易,积极拓展服务贸易。促进进口、出口、转口、总部贸易联动,增强贸易营运控制功能和交易结算功能。
1.货物贸易。通过制度创新和贸易便利化,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贸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重庆检验检疫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重庆造”产品标准和出口商品质量智能监管系统,推动区内企业采用国际先进质量标准,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货物贸易转型升级。
2.服务贸易。通过重点商圈拓展保税展示交易业务,辐射带动周边产业链发展。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做好电子支付、电子认证、内容服务、互联网金融等配套服务。依托大数据打造面向全球的产业链,推动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及离岸服务外包(生物医药、软件信息、管理咨询、商务服务、建筑服务)等产业发展。
3.大宗商品交易。依托中欧班列(重庆),开发新的交易货物品种,打造农产品、进出口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能源及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4.总部贸易和转口贸易。引进贸易集成商设立区域总部,完善结算功能,支持建设总部贸易企业、转口贸易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培育打造一批规范化运作、市场化运营的总部贸易、转口贸易楼宇基地。
(四)金融服务产业集群。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及投资贸易便利,推动金融改革创新。推进以跨境交易为核心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集聚,促进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创新,着力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1.跨境金融服务。重点发展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国公司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跨境电子商务结算、离岸结算等业务。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推动金融机构不断优化、完善、创新跨境结算金融服务。推动券商、保险、期货经营机构按照规定开展跨境证券、保险、再保险及离岸期货业务。
2.国际要素市场。推动重庆自贸试验区与境外开展双向人民币融资,积极探索开展金融市场跨境双向投资。依托金融开放创新措施,按照国家规定探索推动设立各种面向国际投资者的要素市场及功能性平台,推动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各类交易平台开展大宗商品跨境交易。支持保险资产登记交易平台、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等交易平台探索推出面向国际投资者及离岸投资人的业务和产品。
3.专业金融。重点发展以船舶融资、航运保险(船舶险、货运险)、航运衍生品等场外交易为主的航运金融,发展以贸易信贷、信用担保、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服务为主的贸易金融,发展以支付结算、融资、理财及保险业务为主的互联网金融。
4.金融机构体系。引进不同层级、功能及类型的金融机构入驻。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境外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金融机构。鼓励证券经营机构依法设立分支机构或专业子公司。支持设立内外资再保险、外资健康保险、国际多式联运物流专业保险等新型保险组织,以及保险经纪、保险代理等专业性保险服务机构。支持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设立专业子公司,打造融资租赁跨境资产交易平台。集聚跨国公司资金管理中心,发展资产和财富管理公司等机构,拓展资产管理功能。
(五)专业服务产业集群。
着重提升专业服务发展水平,助推重庆服务贸易发展,增强集聚带动效应。
1.中介服务。发展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律师服务、资信调查、旅游、人才中介、工程设计、建筑、检测等服务业。加强律师行业的中外合作,探索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模式;推动外资资信调查公司加快落地;引进外资人才中介机构,加强人才信息网络、推荐、招聘、测评等服务;鼓励外资企业以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工程设计和建设;发展第三方产品检验检疫及检测服务,推动产品认证服务领域开放。
2.社会服务。引入国际高端医疗品牌,鼓励外资投资国内相对短缺的专科诊所(康复、肿瘤、血液透析)。试点设立外资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利用保税优势,发展进出口药品、医疗器械、高端检测仪器等健康服务产品的展示交易。引入国外优质教育培训品牌,发展合作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鼓励开展中外联合办学,引入国际知名教育机构,设立外籍人员子女就读的国际学校。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创业辅导、信息咨询、技术支持、融资担保、成果交易、检验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
3.研发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独立研发、设计机构,支持各类创新主体与研发机构;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共享,提高科研资源使用效率。设立区域联合研发和配套协作平台,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鼓励各地区高校、科研院所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发展新型创业孵化机构。
(六)信息服务产业集群。
推动信息化与新兴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以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软件服务基地为核心,发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模式新业态,拓展大数据增值业务产业链条,形成服务全球的云计算全产业链。
1.互联网产业。重点发展移动支付、位置服务、智能应用、虚拟现实等新型互联网运营服务。支持引进服务数字化营销、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游戏动漫、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互联网技术服务平台。创新发展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新型互联网服务模式。
2.云计算产业。重点发展云平台、云软件、云服务、云终端等云计算产业链。支持引进互联网内容管理、国家级数据容灾备份中心等“海存储”项目。支持发展服务云计算的信息咨询、信息系统集成和系统运行维护产业,提升云计算系统集成能力。引入和培育第三方机构开展云计算服务质量、可信度和网络安全等评估测评工作。
3.大数据产业。深入推进重庆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全市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支持海量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分析挖掘、可视化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鼓励工业企业整合数据资源,开展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全产业链追溯等业务,推动数据开放共享、流通、安全、质量等环节标准化工作。
(七)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培育文化产业。以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丰富和拓展旅游业态,推动旅游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1.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支持开展面向全球的保税文化艺术品的展示、拍卖、交易业务,支持发展文化产品仓储、设备租赁、产品展示、中介服务及外包、衍生等服务。大力发展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承载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文化产业,积极推动文化服务出口。
2.旅游产业。加快培育都市观光、工业、商贸、文化、休闲娱乐等旅游业态,促进旅游与文化、工业、商业、航空、医疗、教育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产业融合旅游汇集地,调整我市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旅游合作建设,加强与中欧班列(重庆)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外国友好城市旅游合作。探索开办中外合资旅行社、外商独资旅行社,推动中外合资旅行社试点开展出境游业务。
四、各片区功能定位及产业布局
(一)两江片区(包括两江自贸试验区直管区域及江北、渝北、北碚片区,渝中片区,南岸片区,九龙坡片区4个功能区)。
1.功能定位。
着力打造高端产业与高端要素集聚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电子核心部件、云计算、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及总部贸易、服务贸易、电子商务、保税展示交易、仓储分拨、专业服务、融资租赁、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推进金融业开放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物流、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的集聚辐射能力。
2.产业布局。
(1)两江自贸试验区直管区域及江北、渝北、北碚片区,分为五个组团。
悦来―仙桃―水土新兴产业组团:重点发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服务业,普惠金融、消费金融、跨境金融和基金等金融服务业,供应链管理、研发设计、中介服务、国际会展、文化交易、医疗教育等专业服务业,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等先进制造业。
空港组团:重点发展国际中转、专业物流等现代物流业,加工贸易、转口贸易、专业市场、保税展示交易等国际商贸业,高端交通装备、电子核心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检测认证、医疗、教育、中介服务等专业服务业,飞机租赁、航材租赁、商业保理、跨境结算为特点的航空金融服务业。
金山―水港组团:重点发展保税展示交易、总部贸易、转口贸易、专业市场、跨境电商、保税文化贸易等产业。
照母山服务贸易和科技创新组团:重点发展总部贸易、跨境电商、商品类交易中心等国际商贸产业,中介服务、研发创新等专业服务业,建设楼宇型总部经济集聚区和区域性金融、科技、商务中心。
江北嘴金融组团: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业,布局金融总部和要素市场,努力建设成为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核心区。
(2)渝中片区。
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及现代金融、高端商贸、专业服务、文化旅游、健康医疗等服务业,努力建设成为重庆总部高地、金融高地及现代服务业中心。
(3)南岸片区。
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沿江商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文化旅游产业。
(4)九龙坡片区。
重点发展科技创新服务、高技术服务、文化艺术创意、高端商务、先进制造业。
(二)西永片区(包括西永综合保税区、西部物流园区2个功能区)。
1.功能定位。
突出陆路国际物流枢纽和商务聚集区优势,依托中欧班列(重庆)、“渝黔桂新”南向铁海联运通道、环线铁路和高铁枢纽,探索“产业链+物流链”的内陆加工贸易发展新模式,着力打造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和陆路国际运输枢纽。
2.产业布局。
西永综合保税区重点发展电子核心零部件、智能装备等先进制造,以及保税商品展示交易、跨境电子商务及跨境结算等现代服务业。
西部物流园突出内陆国际铁路物流枢纽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及物流金融业,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等专业金融,做大做强总部贸易和转口贸易。
(三)果园港片区(包括果园港和龙盛2个功能区)。
1.功能定位。
突出长江上游中心枢纽地位,发挥沿江港区集散优势,对接长江经济带,重点布局航运物流、国际贸易、融资租赁、集拼分拨等现代服务业和大型装备等临港先进制造业, 着力发展多式联运和高端制造,建设中国内河极具活力的现代化港口。
2.产业布局。
果园港物流组团:重点发展以口岸物流、多式联运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延伸船舶管理、航运代理、航运经纪、航运金融等航运服务产业链条;围绕口岸功能大力发展以融资租赁、服务外包、跨境电商为主的服务贸易。
龙盛高端产业组团:重点发展高端交通装备、新能源及智能汽车等先进制造业,以及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
完善市级、片区两级管理体制,明确管理机构的职责分工和决策权限。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突出重庆自贸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指导作用,发挥各片区管理办公室的主导作用。强化重庆自贸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各专题工作组与各片区管理办公室的协同联动,及时解决项目布局和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建立促进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督促检查、评估考核、激励约束等工作机制,切实落实有关区政府责任。
(二)分解目标任务。
各片区根据本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目标和任务要求,制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确定年度招商任务、投资要求和产业发展目标,将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年度工作计划和各产业功能区。把“项目带动”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突出产业链招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主动研究和对接中央企业、外资及港澳台侨资企业、民营企业,推进在谈项目和合同项目尽快落地、建设项目尽快投产、投产项目尽早见效。
(三)提升管理服务。
做好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下放和承接,落实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办法。加快建立健全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和企业经营管理的规范程序,精简工作流程。建立实施守信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制度,加快全面推行网上行政审批制度和“一站式服务、一表申请、一口受理”行政审批服务模式。全面深化“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依法公开各片区管理机构的权力清单及管理运作流程。打造各片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应用对接,提高部门协同管理水平。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执法体制以及纠纷调解仲裁和法律援助等服务机制。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将政府部门承担的资产评估、鉴定、咨询、认证、检验检测等职能逐步交由专业服务机构承担。建立公平、高效、有序的市场化退出机制,保护投资环境,培育国际化和法制化的营商环境。
(四)开展绩效考核。
根据各片区发展定位要求,重点围绕龙头项目引进、优势产业培育、经济规模壮大、产业结构优化、节约集约用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机制创新等内容,对各片区的工作绩效进行年度考核。在规划实施中期,对各片区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就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建议和优化发展的对策、措施。委托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开展年度评估、半年度评估,对各片区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梳理创新案例,查找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五)防范投资风险。
试点实施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措施,引导外商投资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对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安全、涉及敏感投资主体、并购对象、行业、技术、地域的外商投资进行安全审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督促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内控和风险管理。坚持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加快完善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加强对各类金融风险的监测和排查。构建危机管理和风险处置框架,完善应对预案,做到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的金融风险。
(六)优化土地配置。
坚持自贸试验区发展与城市建设相配套、产业发展与功能分区相协调的原则,细化完善各片区的用地功能,形成产业主导功能相对集聚、产业链条有效延伸、空间资源有效整合的产业布局。依据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的评估结论,适时开展规划修编工作,落实产业发展要求。对公共管理、基础设施和符合产业政策等项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所需用地指标多渠道优先安排;实行差别化产业用地供应政策,优先安排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标准化厂房、孵化器和加速器等产业项目用地;创新土地供应方式,鼓励采取弹性出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使用土地;优化区内建设用地预审手续和用地审批审核流程。深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快区内土地和物业存量资源梳理,在符合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提下,促进建设用地立体综合开发,实施城镇存量土地盘活利用,推进区内存量楼宇改建、停建项目的续建和盘活,加强闲置厂房的改造升级与功能置换。建立合理的利益导向机制,为存量产业调整和新兴产业落地提供空间保障。
(七)提供人才支撑。
按照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面向境内外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广纳高层次研发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鼓励跨国公司在区内建立跨境人才培训总部,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与有技术优势的院校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选送企业优秀技术人才到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深造,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请设立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培养人才,提升人才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区内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加大人才国际化培养力度,构筑开放式、高起点、多层次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制定针对高层次人才的岗位类别、工作胜任度、培训深造、薪酬福利等管理办法,让科技人才明确发展目标;鼓励企业以股份出让或出资占比等形式,给予高层次、紧缺人才奖励,实行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分期纳税政策,最大限度地凝聚、激励、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发挥才智。
抄送: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监委,市高法院,市检察院,重庆警备区。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3月27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