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成都市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动企业“走出去”五年(2016-2020年)行动计划》出台。根据计划,到“十三五”末,成都基本建成国家中西部地区“走出去”门户城市,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又一重要支撑。
成都市经信委副主任冷知用介绍,在第一阶段,成都将用三年时间,到2018年底,初步建立全方位、多领域、高水平“走出去”发展格局,打通一批互联互通对外开放战略通道,培育一批“走出去”企业主体,建成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和园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建成境外经贸合作园区10个,重大投资合作项目达到100个,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总额突破100亿美元。
在第二阶段,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国家中西部地区“走出去”门户城市。全市“走出去”合作体制机制与平台载体趋于完善,连接“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开放通道更通畅,与沿线主要国家经贸合作更深入并取得明显成效,确保完成“十百千万”工程。
“十百千万”工程,是指培育在本行业、领域国际竞争力强、市场影响力大、品牌知名度高的本土跨国企业集团10家,建成境外经贸合作园区20个,重大投资合作项目超过200个,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在海外建立分支(子)机构、研发基地、原材料供应基地、营销服务网络、项目开发运营机构的企业达到1000家,参与国际商品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的企业超过10000家。
成都市经信委副主任冷知用介绍,成都将主动对接国家新欧亚大陆桥、中蒙俄、孟中印缅和中巴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深入实施“蓉欧+”战略,加快构建对外开放西向、南向、空中“三大经济走廊”,打通成都经贸交流互联互通大通道;积极推动与重点地区、重点国家的经贸交往。巩固提升成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欧-中亚、西欧、非洲五大重点地区的经贸合作关系。对此,我们梳理了“一带一路”沿线30个国家,包括东南亚区域的柬埔寨等7个国家,南亚区域的印度等4个国家,中东欧-中亚区域的波兰等6个国家,西欧区域的德国等5个国家,非洲区域的南非等5个国家,以及其他区域的澳大利亚等3个国家,作为成都推动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开拓地区。
“产能合作”行动:推动 147 个本土项目“走出去”
推动成都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等9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和布局,拓展“成都制造”“成都服务”“成都品牌”产能合作空间。
强化重大项目示范带动,每年确定50个“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加强跟踪服务。对此,成都市梳理了成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项目共计147个,其中柬埔寨茉莉香米种植基地等50个已筛选作为2016年度“一带一路”重点项目。
“跨国成长”行动:每年重点孵化100户本土龙头企业
要支持本土龙头企业有序开展全球战略布局,提升跨国经营水平,加快培育一批成都本土跨国企业集团;建立成都跨国成长型企业库,每年确定100户进行重点孵化培育。
其中今年的100户重点孵化培育企业已选出,包括中铁二院等央企15家,成都工投集团等市属国企7家,新希望集团等民营企业78家。
“丝路开拓”行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群式“走出去”
将重点围绕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优势企业海外投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境外投资等四个方面,引导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布局一批重大项目,推动一批在建项目加快建设,促进一批筹建项目开工建设,引导成都优势产业在境外集聚发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群式“走出去”。
“平台构筑”行动:打造国际化“众创空间”
将围绕搭建开放合作、经贸交流、创新创业和金融服务四大平台,建设一批国际合作示范园区,发展一批国际友城和经济合作伙伴城市,打造一批便捷开放的企业国际化“众创空间”和专业楼宇,增强企业“走出去”的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力。
“保驾护航”行动:创造良好政商环境
将抓好信息服务、风险防控、中介服务、政务服务四大机制的优化完善,加强对我市“走出去”的政策引导和指导,抓好企业境外投资前期风险分析和论证,加快培育发展面向境外投资和跨国贸易的中介服务机构,构建完善口岸大通关机制,为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政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