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组织经贸部长第14次会议16日在西安落幕。会议围绕落实7月上合组织乌法元首峰会取得的共建“一带一路”重要成果,达成9项具体举措。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各国都面临不同程度的经济下行压力。中方愿与上合组织各国共克时艰,更加紧密的合作。
9项措施对接“一带一路”建设
会议达成的9项具体举措包括,启动制定区域经济合作五年发展规划,批准启动《2017-2021年推动项目合作措施清单》,批准成立贸易便利化工作组,开展跨境电商合作,探讨建立“上合组织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区域物流枢纽和出海港口建设,各国开展货币互换和本币结算等。
对此,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李玉梅对上证报记者表示,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发展应放在中国整体对外开放战略中去看待,是当前中国“一带一路”的一个主要路径和支点。“无论是《措施清单》还是贸易便利化的制度性安排,以及此次成果中跨境电商平台、产能合作、基建和金融合作,都与’一带一路’的推进相吻合。”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白明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9个主要成果跟“一带一路”高度重合,“一带一路”不能光有愿景,一定要落实在具体项目上,这9点都是具体落实的抓手。
贸易便利化首次开始制度性安排
在深入推进贸易便利化方面,此次会议批准成立了贸易便利化工作组,标志着这一进程进入制度化安排新阶段。
“贸易便利化的制度性安排是一个主要亮点,启动《措施清单》实际上是要推动成员国之间,以及未来参与的各成员之间的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这是跟以往不同的地方。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发展下一步应朝着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前进。”李玉梅说。
在白明看来,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也有可能将来优于自贸区的水平。他说,比如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对外有统一的关税,是高于自贸区的。
产能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合作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李玉梅认为,在全球贸易、投资多边体制停滞不前,美国以TTP和TTIP主导自身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下,中国更应加速推进区域经济合作,也是在全球贸易、投资规则体制四分五裂的形势下的顺势而为。
而上合组织区域合作的优势在于区域成员之间具备产能相互承接的条件。“区域内可以形成产能合作的条件,双方都有对接,有很多互补,不像有些地区承接不了。他们也希望与我们合作,是对等的依赖度。此外很多中亚国家是内陆国家,受地理的限制,可以通过中国打开他们的开放空间。
上合组织经贸部长会议于2002年5月在上海首次召开,正式启动了区域经济合作进程。13年来各方在贸易、投资、互联互通等多方面取得进展:中国对成员国各类投资总额超700亿美元,向各成员国累计提供贷款逾220亿美元,在基建、石化、电力、农业等领域支持项目超过50个。高虎城也在昨日透露,会议批准启动《2017-2021年推动项目合作措施清单》,涉及10多个领域百余个项目,总金额近千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