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项目融资涉及面广,结构复杂,需要做好大量有关风险分担、税收结构、资产抵押等一系列技术性工作,所需文件比传统的公司融资往往要多很多。与传统的融资模式相比,项目融资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相对融资成本较高,组织融资所需要的时间较长。
1.资金来源
制订融资方案必须要有明确的资金来源,并围绕可能的资金来源,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制订可行的融资方案。资金来源按融资主体分为内部资金来源和外部资金来源。相应的融资可以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个方面。由于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股息,因此应首先考虑内源融资,然后再考虑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也称内部融资,即将作为融资主体的既有法人内部的资金转化为项目投资的过程。既有法人内部融资的渠道和方式主要有:货币资金、资产变现、企业产权转让、直接使用非现金资产。
外源融资,即吸收融资主体外部的资金来源。外部的资金来源渠道很多,应当根据外部资金来源供应的可靠性、充足性以及融资成本、融资风险等选择合适的外部资金来源渠道。
目前我国建设项目外部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
(1)中央和地方政府可用于项目建设的财政性资金(即政府投资)。
(2)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信贷资金。
(3)证券市场的资金。
(4)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
(5)国际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
(6)外国政府提供的信贷资金、赠款。
(7)企业、团体和个人可用于项目建设投资的资金。
(8)外国公司或个人直接投资的资金。
PPP项目均可采用以上各种外部资金。
2.融资方式与工具
PPP项目的外源融资究竟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要具体分析项目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PPP模式下,对于具备基础设施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的能力的社会资本,可以与政府签订框架合作协议,直接成立项目公司,或者通过发起有限合伙制基金后对项目公司进行股权投资,负责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运作。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均离不开金融机构各种形式的融资支持,金融机构的参与对项目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PPP项目的债务率较高,因此融资工具的便利性和丰富程度是影响PPP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目前国际运用较为广泛的融资工具主要还是银行贷款(含银团贷款),但也有部分项目尝试采用多种融资工具,包括利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含企业发债和政府发债),以及引进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资金,如养老基金、保险资金和社保基金等。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以下融资工具:
·利用传统的商业贷款以及国家开发贷款等;
·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项目公司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等中长期公募债券;发行项目收益债券;以及发行定向融资工具等非公开发行债券;
·项目建成并运营后,在稳定现金流可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资产证券化;
·引入养老基金及保险基金等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的资金。
目前已有的险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形式主要为债权投资计划,未来还可以研究新的参与形式,如参与联合体的组建以股权方式进入PPP领域、参与设立PPP基金、购买与PPP项目相关的各种公司债券/地方政府债/资产证券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