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艺术,感受生活之美!”春节假期,不少上海市民“打卡”上海闵行文化公园美术馆(宝龙美术馆),沉浸式参观“宝龙艺术大展”“花井祐介个展”“龙宝跨界艺术展”等展览,享受顶级艺术盛宴,接受艺术熏陶。
上海宝龙美术馆是上海市首个PPP项目,也是文化和旅游领域推广应用PPP模式的典范之一。该美术馆以提供文化传播、展览、公共文化教育服务,着力提升地域文化底蕴为宗旨,开馆4年多来,累计举办展览80余场,接待参观人数60余万人。
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文旅+PPP”蕴藏着巨大可挖潜的空间。PPP模式能够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专业运营水平,激活文旅产业潜力、释放文化魅力,助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文化赋能、文化铸魂。
“多点开花” 推进文化发展繁荣
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充实、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对于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自2014年PPP模式逐步推开以来,包括上海宝龙美术馆在内,文旅领域的PPP项目在全国实现了“多点开花”。
在安徽,全国第一例采用PPP模式实施的社区级体育设施项目——亳州社区文体中心已于2019年投入运营,成功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该项目总投资1.6亿元,总建筑面积达4.8万平方米,共建设16个社区文体中心,实行低、免收费标准。该文体中心开放以来,累计接待市民85万人次,单日单馆最高客流1150人次,举办社区赛事活动870余场,社区公益培训活动累计免费培训4000余人。
在河北,采用PPP模式运营的唐山大剧院是唐山市首家现代化大型文化演出场馆。该剧院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包括1500座剧场、800座音乐厅以及500座实验剧场;始终坚持传承经典、厚植文化土壤,打造自主文化品牌,已完成演出1000余场,平均上座率63%,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城市艺术水平、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重要平台,初步实现了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目标。
在四川,绵竹市全域旅游一期PPP项目依托“古蜀翘楚、益州重镇”的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成功推出了以“画境绵竹”为公共品牌的系列乡村旅游综合体,启动了以年俗、年趣、年味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了集大众性、趣味性和运动性为一体的新型乡村旅游消费模式;还依托良好生态资源,打造了金色清平国家4A级景区,探索出一条引导传统采矿区向现代旅游服务业转型的发展之路。
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管理库共有文化和旅游类项目约500个,涉及文化场馆、文物保护、古城保护以及生态旅游、农业旅游、旅游配套设施等。
在文旅领域推广PPP模式,是增加文旅产品、服务有效供给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社会投资的重要抓手。“对于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采用PPP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前期投入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等问题,还能够通过公开竞争,选择具有建设运营、风险共担能力的社会资本深度参与项目,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释放文化的经济价值。”北京中泽融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仕坤说。
据唐山大剧院PPP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剧院委托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运营5年来,政府通过放“权”,从“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有效激励社会资本发挥其经营管理优势,累计实现票房收入3000余万元,并通过约定按效付费机制等引导社会资本高效运营,有效拓展了文化服务新渠道、构筑了城市文化品牌。
“文旅+PPP”模式还能发挥鲶鱼效应,带动行业变革。据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周兰萍表示,文旅产业特别是与提供公共服务相关的文化、旅游项目,以前多由政府投资建设、事业单位或者地方国企运营。由于长期处于缺乏竞争的环境,一些运营主体逐渐丧失改进的内生动力,提供的服务也不能满足民众日益提升的需求。而PPP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投资和运营模式,使投资主体和投资模式更加多元化。同时,PPP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和专业化运作模式会促使整个文旅行业在投融资体制、运营体制和资源配置上进行变革,产生示范和辐射效应,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内容多样 运营模式有待探索
目前,我国PPP项目主要涉及能源、交通运输等19个一级行业,文化、旅游均位列其中。近年来,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大量运用,促进广大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资源利用与环境改善等方面迅速提升,这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很多文化、旅游类PPP项目本身也包含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内容。
不过,相较于传统的基建领域,文旅产业有其特殊性,在推广PPP模式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赵仕坤表示,文旅PPP项目普遍具有建设内容复杂、投资规模大、合作周期长、运营属性强等特点,往往不仅包括场馆建设,还包括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建设、产业导入等多样性的产出内容,因此对于社会资本方的综合投融资实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另外,文旅PPP项目要求参与方具备较强的运营服务能力,且通常包含较多的使用者付费内容,未来如何结合项目自身或区域特点打造IP吸引流量、拓宽收益来源、实现有效运营是该类项目的核心及难点。
此外,文旅行业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文化产品较难复制或保持长期的市场关注度,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在PPP模式下如何设定合适的合作期限,以及设计合作过程中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调整机制。同时,公共文化行业公益属性较强,如何有效挖掘和充分利用经营性收益反哺公共文化行业的刚性需求,实现良好的运营效益,仍是文化和旅游类PPP项目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据了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项目的合作分工中,社会资本方负责场馆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并获得20年的特许经营权,政府负责对相关服务的质量、数量等方面的效果进行监测和管理,根据考核结果支付运维补贴,体现绩效导向。该项目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风险分配机制、可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及激励机制,为文旅产业推广PPP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操作思路。同时,该项目还在合理设置结构与条件、选择采购方式、充分披露项目信息等方面,为上海地区后续实施的PPP项目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提档升级 文旅“蓝海”潜力巨大
2021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式,促进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更好实现文化赋能、旅游带动,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改善民生福祉。
“‘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PPP拥有广阔的发力空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认为,优秀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生产性保护与开发亟待PPP的参与和作为,比如各地区的重大遗址保护开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非物质文化主题商业街区以及休闲度假区开发等,均可形成典型的文旅融合项目。
同时,在数字化背景下,文化、旅游大数据资产化、产业化乃至金融化的潜力巨大,是非常适合PPP的重大战略性文旅“蓝海”。魏鹏举表示,文化和旅游“新基建”是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是PPP更具潜力的发力领域。例如,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中心,需要把分散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共享、使用、衍生开发,并进行资产化运作,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需要借助社会资本的力量。
为推动文化、旅游与金融合作不断深化,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去年出台了进一步加大开发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文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并明确要规范采用PPP模式拓宽项目融资渠道、推动项目落地实施。
“在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的大背景下,PPP将成为文旅领域项目开展的主要模式。”赵仕坤认为,金融机构也是文旅PPP项目的重要参与方之一,开发性金融具有中长期融资优势及引领导向作用,与文旅PPP项目实施周期长的特点相匹配,可以优化文旅产业投融资环境。在金融服务不断创新优化的基础上,PPP模式将助推实现文旅公共服务的有效、优质供给,促进文旅事业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