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即“公私伙伴关系”,是其英文“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的简称,简单说PPP就是:在政府推进、建造乃至提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时,吸引私人资本参与投资与运营,以此分担成本,降低政府财政压力,提高效率与效益,并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须知,在人们的一般理解中,公共服务包括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是由政府财政投资的,是公家的事情,私人一般不被允许参与。但是,新世纪以来,一方面公共服务与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政府财政越来越紧张,此外,完全由政府投资与运营往往缺乏效率,所以,政策制度与实践上开始探索并推行PPP模式。
PPP模式运用最多的,也是最有效率的领域是市政工程特别是地铁这样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建造与运营中。主要作法包括:政府规划与设计好项目后,吸引私人资本参与投资建造,由他们占据一定的乃至多数股份,建成后,将一定期限(比如十年或十五年)的运营权及期间的收益权转让给私人资本,保证他们收回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利润,到期后,政府收回运营权与收益权。在建造与运营期间,私人资本在项目的运营中会享受到一些政府的优惠政策。假设在一座城市要建一条地铁线路,需要投资500亿,这对于任何一个城市财政而言都是一笔庞大的开支,而地铁的运营是有收益的,且比较稳定,所以,适合采用PPP模式,吸引私人资本参加。
可以看出,采用PPP模式的投资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属于政府推进的公共服务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本来应该是政府的事;第二,投资规模庞大,资金数额高,而且需要初期的一次性投资;第三,成本回收与收益获取的周期长,时间久;第四,无风险或风险低;第五,需要企业化运营与市场化运作,这样才有效率,但这不是政府的长处所在。由上,PPP模式之所以流行起来,根本上是因为它能够降低政府的财政压力,提高公共服务与公共基础设施运营的效率,显然,500亿的一次性投资会占据一个城市财政收入的很大比例,如果完全由财政支付(假设支付得起),市政就干不了别的事了,或者会背上很高的债务风险。而只要项目的风险低或无风险,周期长但有收益,比如能够超过一般的投资收益率至少是银行贷款利率,那对于私人资本来说就是划算的。一个企业只要有相应的资金规模,就可以考虑参与投资。
不过,PPP模式中的私人资本是不严谨的,我认为,这里叫作“社会资本”或“工商资本”才合适,包括国有企业的资本、集体资本等,并不一定需要是私人资本,只要是针对着政府的财政开支,能够破解它在公共服务、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上的困境,国有企业资本与私人资本是一样的。为啥中石油或中国铁路总公司等不能参与城市的地铁投资?
在乡村中,PPP模式应用较多的是环境治理工程,它当然是一项公共服务或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初期投资大,但是,在运营中,收益一方面比较低,另一方面几乎全赖政府的环卫开支,它不像地铁等,有卖票与广告收入,是一种非市场化运作中的收益。所以,很多乡村环境治理项目中的PPP模式都失败了,特别是当政府财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
其实,乡村中不仅仅是环境治理工程,其它很多项目,比如道路建设等,也不适合用PPP模式,主要是因为它没有稳定的收益,同时,这些工程项目的外部性几乎是100%,不容易内部化,此外,即便有收益,也不集中,不可计量与推算,不像城市中的地铁,它一年的买票收入都是可以估算出来的。当然,乡村也不存在广告收益的空间。所以,在乡村建设中一定要慎言PPP模式的应用。
当然,这一论断也不是绝对的,需要看实际条件,包括能否营造一个有收益且外部性内部化的封闭空间,像地铁那样,其中的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投资就可以采用PPP模式了,但是,这很难,也不符合乡村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