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PPP项目要进行六个方面的评估。
一是评估法律法规可行性。
二是评估项目可行性。
除了传统模式要评估的规划、经济、环保等可行性,与PPP最相关的是财务、合同、社会、配套等可行性。
三是评估可融资性。
包括两方面:投资者自己有没有钱和能不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投资者一起出钱(股权投资),以及能不能借到钱(债权融资)。
四是评估可负担性。
如果是政府付费或补贴,重点看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和信用;如果是使用者付费,重点看市场需求和使用者支付意愿与能力。
五是评估可执行性。
一方面,所有涉及政府审批的各种风险,包括同级其他部门和上级政府的审批,必须政府负责,因此适用联评联审方法;另一方面,项目公司必须有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能力。如果投资者自己没有能力,就必须有集成能力,例如,若是财务投资者主导PPP项目,其必须能管好分包商供货商。
六是评估可监管性。
监管并不仅仅是政府实施机关的事,还有相关政府部门在传统模式下的监管、社会公众特别是使用者参与的监管。对于非常专业的监管,政府可以委托独立第三方代表政府监管。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彭润中:PPP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是PPP项目能否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实现预期目标的基础。
PPP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应是项目采购之前的全部相关工作。基于这一界定,前期准备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项目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论证包括对项目建设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论证。可行性论证是后续准备工作的前提,也是后续开展VFM(物有所值)论证的重要基础。
二是项目立项。
我国现行投资管理模式按项目投资资金来源区分为审批制、核准制、备案制三种管理模式。目前PPP项目的三种回报机制中,政府付费和VGF(可行性缺口补助)适用于审批制和核准制。因此,项目立项需按对应的投资管理模式要求,按政策和程序要求向投资主管部门申报完成立项。从前期一些项目来看,一些PPP项目由于前期立项欠规范,导致后续工作受到很大影响甚至无法开展。
三是项目物有所值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及实施方案编制。
根据前期两个论证和实施方案的情况,建议加快颁布两个论证的操作指南及方案编制指南。同时,加强对参与该项工作的第三方机构的能力建设和有效监管,提高两论证和实施方案的质量。
四是项目准备阶段需明确PPP项目的绩效管理方法。
PPP项目绩效管理整体上可参照目前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框架,由财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确定相关评价指标,并尽可能与相应的行业评价指标相衔接。对于新建项目,建议将绩效管理分为建设期绩效管理和运营期绩效管理两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