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沈阳市发展新基建PPP模式的基础
从财政部PPP中心项目管理库可以看到,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新基建项目已具规模。沈阳市是我国特大城市,在东北三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基建领域运用PPP模式基础较好。
(一) 独特的区位优势利于发展新基建PPP模式
区位及城市空间是新基建发展的先决条件,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省会和我国特大城市之一,引领东北振兴发展的中心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
(二) 产业基础较好利于发展新基建PPP模式
沈阳市是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东软集团、新松机器人等是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在人工智能行业内技术领先; 拥有沈阳自动化所、沈阳计算所、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科研实力雄厚的院所和高校,对信息技术研究和融合发展应用均有较强的创新创造能力; 搭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沈阳智慧工业云” 服务平台; 建成沈阳国际软件园、中德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园区; 东北区域超算中心、沈北智慧产业园云计算和大数据稳健运营; 一、二、九和十号地铁线路实现连接贯穿; 现有南运河、铁西新城、宝马新工厂等地下综合管廊 8个,全长 58.61公里,地下管廊建设位居国内前列,为发展新基建提供了良好基础。
(三) 新基建发力布局利于发展新基建PPP模式
沈阳市聚焦数字基础设施升级,发力布局新基建,力争建设东北数字经济第一城,相继制定了 《沈阳市 5G产业发展方案 ( 2020—2021年) 》《2020年沈阳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2020年5G基站突破1万个,建成紫光中德等10个工业互联网重点服务平台,开发宝马、新松、东软等企业5G应用场景 128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获批,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辽宁分院、国 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辽宁分中心开始建设,助力沈阳市新基建提速发展。
(四)PPP模式实践经验利于发展新基建
根据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统计,截至2020年底沈阳市已经落地PPP项目数量 21个,总投资 482亿元,储备项目10个,总投资223亿元。
二、沈阳市新基建PPP模式的发展瓶颈
新基建之所以“新”,是建立在新技术上的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建设周期长。沈阳市在新基建中采用PPP模式,存在新的挑战与短板,只有正确认识,才能推进新基建PPP模式在沈阳市健康高质量发展。
(一) 缺乏科学规划制约新基建PPP模式的发展
新基建是基础设施、数字技术的融合体,在我国刚刚起步,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相关规划尚处于空白区。沈阳市结合实际,目前仅制定了5G、工业互联网发展方案,但是对于新基建总体发展规划还没有统筹编制。一个好的规划可以引领全局,有利于明确任务、目标、步骤等内容,对于新基建来说,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面非常广,如果什么都抓,什么都发展,就可能造成资源错配,重复建设,更需要统筹谋划,科学编制。
(二) 科研协作效应不足约束新基建PPP模式的发展
五指并拢握成拳头,才能产生合力。沈阳市域内数字信息 科研领域国家、省和地方科研院所并存,其中不乏佼佼者、领军人物和前沿机构,而这些机构之间资源分散,各自独立,互相之间缺乏协作和共同攻关理念,共建共享意识差,研究方向既有重复,也有空白。新基建是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产业,只依靠一个科研领域,难以取得理想成果,各领域都需要协同突破专业壁垒,才能实现技术创新。
(三) 营商环境欠优妨碍新基建PPP模式的发展
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政府招商安商,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沈阳市出台了系列营商环境政策文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沈阳市在营商环境上与先进城市仍有差距,突出表现在破坏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时有发生,“放管服” 改革仍需要深化,在PPP模式中重国企轻民企思想严重,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厚等。
(四) 人才集聚生态不佳影响新基建PPP模式的发展
人才是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新基建依赖人才的强力支撑,PPP模式的发展也需要专业人才运营。沈阳市近年推出多项 “人才新政”,引才留才取得了显著实效,然而当前沈阳市用人自主权下放不到位,人才流动相对不畅; 科研经费投入、各类补贴远不及广州、深圳等地; 高层次人才引进领域偏重型工业,智慧城市、数字经济领域相对薄弱; 人才布局不合理,为 PPP 模式在新基建项目中的落地带来不利影响。
(五) 绩效评价不完善降低新基建PPP模式社会效应
实施绩效评价是现代财经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PP项目涉及领域多,服务面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得较为宽泛,难以做到全面、具体、客观评价项目。ESG理念引入PPP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也只是刚起步,PPP项目主体还没有真正入心入脑,依然停留在原来的只重视实际效果、成本收益、事前协作等方面,在全生命周期管理、社会责任、公司治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意识偏差,与国际接轨尚需一段距离。这无疑降低了新基建PPP模式的真正社会效应。
三、沈阳市开展新基建PPP模式优化路径
(一) 科学规划布局统筹新基建PPP模式发展
新基建是发展趋势,不可一蹴而就,一呼而上,高质量开展新基建PPP模式科学规划是前提。强化数字赋能意识,紧贴未来目标加强统筹规划,规划应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符合“十四五” 编制; 组织政府、专家、企业等相关人员,围绕高端装备、机器人、软件开发优势产业; 抓住智慧城市、大数据产业链、工业互联网三条主线,培植壮大东软软件园、中德产业园、云计算产业园; 聚焦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地下综合管廊、车联网等领域。
(二) 组建战略联盟推进新基建PPP模式科技创新
新基建PPP模式的发展涉及多领域,依靠的是不断创新的科技力量支撑,只有各方打破壁垒,通力攻关,充分集聚各自的人才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运营资源优势,为新基建PPP模式的发展贡献整体力量,才能务实推进新产业发展。由科技部门牵头,有效整合相关院校、科研、企事业单位组建沈阳市新基建创新战略联盟,按照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大领域设立专业团队,搭建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团队聚集、协同攻关的高效运营机制。
(三) 优化营商环境为新基建PPP模式主体纾困解难
新基建PPP模式中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周期长,时间跨度大,不确定性风险多,政府和企业应依法平等按照合同履约,健全政企间有效、持续的沟通机制,增进互信,实现共赢。发挥“互联网 + 政务服务” 作用,全面实施政务服务标准化管理,实现“一网通办”,做到“一网一门一次”,提高服务效能。深入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对新基建产业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建设诚信沈阳,提升政府公信力,大力培植新基建产业,持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减少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成本,激发创新活力。
(四) 强化人才战略为新基建PPP模式提供人才保障
深入实施“盛京人才战略”,对标深圳、广州、上海等先进地方的政策,不断完善人才新政,抢占人才高地,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加大新基建关键领域紧缺高层次人才与团队的 引进,重点支持数字信息领域的国家科研院所来沈建立分支机 构。进一步简政放权,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畅通人才流通渠 道,促进人才交流常态化,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强激励力度,重塑多元分配机制,提升数字信息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热情。全方位完善人才保障体系,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为新基建PPP模式的落地夯实人才支撑。
(五) 加强绩效评价增强新基建PPP项目社会责任
新基建PPP项目科技程度高、技术升级迭代快,为保证技术更新后的建设、运营、管理供给效率和质量,需对项目的综合绩效进行评估。在绩效评价中树立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财金 〔2020〕13号文件精神,引入ESG指标体系 ( 环境—社会—治理),优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PPP项目公司在建设和运营期的质量创新,增强社会责任担当,降低运营成本,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资料来源:倪筱楠,刘雪洁.沈阳市新基建PPP模式发展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1(07):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