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举措,是助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一项改革创新实践,如何让PPP发展再上新台阶,在财政部和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全球PPP50人”论坛第二届年会上,与会专家纷纷建言献策。
增强法治意识
作为PPP模式主推者之一,财政部原部长、中国财政学会会长楼继伟表示,PPP项目退库力度加大,行业风险得到集中释放。稳步推动PPP行业发展是我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要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和绩效财政导向,为PPP模式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运用场景,进一步加大高质量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
楼继伟建议,加快推动PPP立法及相关规则改革。“PPP立法的根本目标是化解不确定性、降低不确定性的程度,通过法律的规范和约束,明确相关主体的权责利,使政府和社会资本的行为、风险及收益更可预期。”
“针对PPP模式在我国具体实践所形成的新做法、新业态,应及时修订完善相关的政策规定,尽量避免不合时宜的政策无意识地抑制了实践创新的积极性。”楼继伟指出。
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史耀斌认为,加强法制建设是助力PPP模式行稳致远的关键因素之一。PPP都是长期项目,涉及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良好的法治环境是PPP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按照“法制保障、制度健全、政策引导”的思路,推动修改完善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等法律法规,研究制定PPP法律法规。通过制订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推动有效处理和兼顾参与各方的利益,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行为,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实现合作共赢。
“要加强PPP信息公开力度,细化披露内容,让民营企业看得见、进得来,让项目在阳光下运营,主动接受各级人大和社会监督。通过传递明确信号,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推动PPP事业行稳致远。”史耀斌说。
财政部条法司副司长赖永添此前表示,财政部一直在推动国内PPP条例出台,不过实践中因不规范操作带来的质疑给推进立法增加了难度,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要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争取早日达成共识,推动PPP条例早日出台,营造有助于PPP规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
财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在论坛上表示,政府要带头优化营商环境。目前一批PPP项目已进入了运营付费期,凡是依法合规、社会资本按合同约定达到绩效评价标准的,政府一定要按合同约定付费。
从目前的统计数据看,凡是政府讲信用、营商环境好的地区,社会资本对投资收益率要求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地方政府信用市场定价机制已发挥作用。此外,PPP项目合同长达几十年,跨及几个经济周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如果市场等发生大的变化,合同双方友好协商调整合同部分内容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PPP模式通过平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财政支出责任,既解决了当期急需上马项目投资不足问题,又可以提高中长期财政预算的可承受可持续性,实现了代际公平负担。”焦小平说,在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的形势下,要统筹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特别是要通过统筹财政预算、存量资产和经营性商业资源等,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公共服务补短板项目,增加发展新动力。PPP模式通过契约方式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权责进行合理分配和安排,达到互利共赢目的,提高了社会资本长期投资的积极性。比如,产业园区综合开发模式,通过政府市场统筹整合创新,实现了产业发展、城市兴旺和财政增收的目标。
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焦小平表示,PPP不是以融资为导向,而是以物有所值为导向,要通过优化法治环境、强化契约精神,进一步完善风险分担、利益分配等多方面规则,为民企营造公平参与和竞争的良好环境,最大化释放PPP模式的优势和活力。
楼继伟认为,要在适应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优化营商环境,应扩充思路,运用不同的PPP模式。在创新PPP模式时,政府部门一定要破除变相发债的思维,也要打破既得利益,将明确可持续的项目投放市场。
他建议,金融机构改变传统思维方式,推动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创新,进一步加强与PPP发展相适用的金融服务能力建设。另外,为解决PPP项目合作周期长和融资周期相对较短之间矛盾,应根据PPP项目资产证券化所需条件,建立完善的PPP项目资产评估和信用评级机制,分类推进PPP资产证券化,并大力发展规范的PPP资产交易市场平台,为提高PPP项目资产的流动性创造条件并提供更加公平合理的定价机制,进一步稳定社会资本对PPP项目未来收益的良好预期。
PPP助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保类PPP项目占据所有PPP项目的比例大约在30%至40%之间,仅次于交通类项目,是PPP主要运用领域。生态环保作为地方政府的刚性需求,越来越成为PPP重点推进的领域。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在致辞中表示,要促进民间资本深度参与PPP,首先要让PPP回归本源。2019年PPP市场呈现回暖的趋势。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PPP的新机遇,市政工程建设PPP模式大有可为,开发性PPP解决产业化和城镇化不融合的问题,生态环境领域是PPP施展重要的空间和引擎,要坚持不断优化PPP营商环境。
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表示,“环境治理项目本身是系统性的,而PPP恰好提供了一个全产业链统筹的平台和原则。同时,PPP还助推了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
中国水环境集团作为国内水环境治理领域PPP模式的重要一员,牵头制定下沉式再生水系统国家技术标准和指南,承担了国家“十三五”重大水专项课题。集团拥有多个国家级示范项目,遍布北京、上海、福建、四川、云南等20多个省市。
侯锋表示,对比国际,国内水环境治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环保事业要实现水环境和绿色发展相协同、资源能源充分利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英国花了10年污染了泰晤士河,却花了100年来治理,投入超过100亿英镑。日本政府为治理琵琶湖,投入180亿美元,历经30余年,才使琵琶湖水质回复到地表水Ⅱ类标准。”侯锋说。“水环境治理复杂性高、周期长,更需要坚持创新技术和模式,在省钱、省时、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性的水环境治理综合解决方案把水环境治理好。”
侯锋说,水环境治理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正在走上一条由单一水厂建设向水环境综合治理,以水质改善为基础、以生态建设为核心、以产业提升为增值的发展路径。“要变污水荒山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升发展竞争力,让百姓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