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PPP信息综合平台管理库内累计项目总数前三位是市政工程、交通运输、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达到5592个、占管理库项目总数的63.3%;累计投资额前三位是交通运输、市政工程、城镇综合开发,投资额为9.9万亿元、占管理库项目总投资额的73.5%。这表明,PPP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创新管理方式和工具,通过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补短板重大项目,持续在基础设施领域发力,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018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鼓励促进基建和民间投资,基础设施成为各地的投资重点。今年一季度,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稳步回升、同比增长4.4%,较去年全年提高0.6个百分点,而且随着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加速、财政支出进度加快、项目融资到位,进一步助推基建项目建设提速的同时,也迫切需要社会资本参与,以满足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建设需求。PPP具有的本质特性,必然决定其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担当重任,带动基建投资增速继续上升。
自2017年9月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对PPP项目加强监管,不规范PPP项目的及时清退,隐形债务扩张得到控制。作为基建投资的重要载体,融资平台贷款受限和PPP清理规范,使得基建投资增速出现回落。
因此,有序推进PPP,既要稳基建,又要防风险,方可行稳致远。稳住基建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能更好地化解债务风险;守好风险,当然能有效地支撑经济增长。具体而言,一是财政金融要协同发力。财政方面,统筹好投资补助、以奖代补、投资基金等财政资源,加快推动PPP项目落地实施;金融方面,要兼顾财政的承受能力范围,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充裕的市场流动性,保障项目公司的合理融资需求。二是财政中长期管理和投融资管理要协调配合。开展PPP项目的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和物有所值评价,要在满足地区财政承受能力和物有所值的条件下进行投资建设。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谋划、论证和储备,及时编制地方政府中长期投融资规划,并与包含PPP支出责任的中长期财政规划相衔接。三是严格坚守正负面清单要求。一方面,强化规范发展意识,严格按照项目符合条件推进PPP项目,做真“PPP”;另一方面,严格遵照PPP项目财政支出责任占比超过5%不得新上政府付费项目、财政支出责任占比超过7%进行风险提示、年度全部项目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不超过10%,以及新签约项目不得从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经营资本预算中安排项目运营补贴支出等硬性约束,切实防范地方隐性债务风险。四是构建高质量的管理模式。全面推进环环相扣的“全链条”管理,统筹好项目开发、规划、投资、预算、采购、融资、资产债务管理、绩效、审计评估、移交等各环节,做到责任明确、有机配合、信息共享,逐步形成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体系。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