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贵德县养老养生示范基地PPP项目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为欠发达地区解决“未富先老”问题开辟了一条新路。
贵德县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总人口10.87万人,有汉族、藏族、回族、土族等,民族众多且老龄化问题严重。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却成为青海省唯一受国务院表彰的市县,其养老养生示范基地成功入选财政部第三批PPP示范项目库。贵德县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探寻养老养生PPP模式
欠发达地区的“未富先老”问题,一直是困扰许多地方政府的“老大难”问题,贵德县也不例外。贵德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政府靠一己之力拿出大量土地资源和资金来做养老项目,显然不现实。如何让财政“花小钱办大事”,是当时贵德县面临的最大难题。
2015年底,贵德县政府决定适时引入PPP模式,做了青海省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贵德县财政局副局长沈俊莲告诉记者,之所以采用PPP模式,一方面是因为县本级财政压力较大,尽管获得了一定数量的上级补助资金,但仍不足以确保项目落地;另一方面,通过PPP模式引入优秀的社会资本,可以提升项目运营质量和提高养老服务的水平。
据北京大岳咨询公司项目经理陈存秀介绍,贵德县养老养生示范基地项目规划总占地面积约合90.71亩,规划总建筑面积为29240平方米,设计床位为300张。项目总投资为1.2亿元,其中工程费用8166.4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2944.7万元,预备费用888.9万元。在项目公司股权结构中,社会资本青海福博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出资2200万元,持股比例为56.41%;政府出资代表贵德县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资1700万元,持股比例为43.59%。
该项目目前仍处在建设阶段,作为项目公司的负责人,贵德县颐养照顾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晓对每个片区的组成部分早已了然于心。据刘晓介绍,该项目主体为建筑面积7560平方米的养护院,主要针对需要介助、介护的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内设康复理疗中心、老年大学、老年活动室等。同时,建有建筑面积为10560平方米的合院养老楼以及建筑面积为5760平方米的养老公寓。
除了介护养老服务,“贵德式”养生养老PPP模式最大的亮点是将现代医疗服务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
刘晓告诉记者,贵德县的养老养生示范基地还包括医疗检测康复中心,在提供专家门诊和日常体检的同时,还与允英医疗科技合作,成立了青海省首家第三方肿瘤基因检测机构。这种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可以保证老人在享受养护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享受到医疗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养老难的问题。
近几年,全国的养老PPP项目众多,贵德县的项目既发挥了区位优势又结合了自身特色,真正将做“真PPP”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刘晓说,“举两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养护院餐厅的设计方案中,我们考虑到贵德县民族众多,设计了藏餐厅和汉餐厅等养老配套服务设施。同时,在医养片区,除了西医外,我们还将引入藏医和药浴。”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贵德县曾经在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老龄化方面进行过诸多尝试。
刘晓告诉记者,贵德县尕让乡曾在2015年启动过养老服务体系新模式——居家养老,委托有爱心、有能力的个人为具有尕让乡户籍、未入住机构且在农牧区长期居住的五保和“三无”老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的70周岁以上的空巢和独居老年人提供日间探视照料服务、助餐服务、助医服务、助洁服务、代办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和安全保护等。
尕让乡老人余占友就是当时的政策受惠者之一。余占友老人告诉记者,日托服务满1个月的,政府向养老服务员发放每月500元的购买服务补贴。然而,全县能同时满足以上条件的孤寡老人仅有几十名,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贵德县的养老问题。
除此之前,很多老年人对自身生活生命质量的要求已不再满足和局限于传统的单一家庭照料模式,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余占友老人对记者坦言:“做日托服务的娃娃尽管对我尽心尽力,可我年岁大了,放不了牧了,希望能多和老朋友们聚在一起。”
建立养生养老综合体正是为了满足像余占友老人这样的需求。
刘晓告诉记者,目前,养老养生示范PPP项目的主体结构工程已完成100%,二次结构工程已完成95%,外窗已开始生产。预计今年就可正式投入运营,届时将有更多老人受惠。
贵德县养老养生示范基地PPP项目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贵德县财政局按照“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充分发掘利用各类资源,找准用好项目经营点,在提高社会资本积极性的同时,惠及更多老年人。
“PPP工作不是一阵风,它是提供和优化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是国务院坚定不移地推进的一次长期性、系统性的改革。今后贵德县会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PPP工作,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沈俊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