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存在规模小、水平受限、市场混乱等问题,但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呈现出的蓬勃态势不仅惊讶了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也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投资者涉足非公医疗行业。
近日,专家学者、投资者们齐聚由GE医疗和财新传媒联合举办的“2017非公立医疗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探讨在当今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下非公立医疗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分享行业运营和管理的最佳实践,为实现非公立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国非公立医院超过1.6万家,同比增长超过13%,数量已超公立医院,全国非公立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7%,呈现出连锁规模化扩张、专科多元化发展态势,与公立医院互补、协同的多元办医格局已经形成。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杨燕绥教授表示,社会资本办医在中国是大势所趋,前面障碍门槛正在排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是我国医疗改革的大目标。在这个大目标下,完全依靠公立医院为13亿人口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显然是不匹配的。我认为,医改方向是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走出第三条道路——PPP模式。政府和社会之间找一条社会合作模式,在政府资源和投入不足时,导入社会资本,形成政府、社会资本多种形式的合作,即社会合作型企业介入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这是目前的选择,也可以说是唯一的路。”杨燕绥说。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杨燕绥以“多元化 可持续—实践中的非公立医疗发展格局”为主题发表演讲。
重构非公医疗服务体系
在我国,良莠不齐的非公立医疗机构一直在质疑和掌声、批评和赞誉中成长,在夹缝中生存。但近几年,也不乏一些大型的非公医疗机构建设扩充,如长安医院、东北国际医院等。这些医院呈现出细分化、专科化的特点,纷纷通过建设自身专科能力,来打造差异化的服务品牌。
同时,随着分级诊疗制度推行力度加大以及医联体试点建设的全面推进,非公医疗的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与康复、护理、养老、旅游等领域正在深度融合。京东方集团副总裁兼首席医疗官张伟说,在中国的大环境下,健康产业是核心产业,在今后的几十年都是刚需市场,所以涉足非公医疗的企业应该关注与健康医疗产业有关的整个产业生态建设。
与会者表示,在整个健康产业生态里,网络会诊、远程医疗、大数据平台等数字化医疗也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的更多探索,也将有助于加速产业升级。
未来非公医疗的发展模式还会有何改变?还需期待!
财新视频常务副总编辑张鸿,美年大健康产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熔,京东方集团副总裁兼首席医疗官张伟,弘晖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晖,北京天坛普华医院创始人、总经理杨世春参与讨论。
用技术突破人才短缺难题
对于非公医疗机构而言,人才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与会专家、院长们也表示,人才困境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非公医疗机构的发展。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说,大部分医生是在传统体系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体制外的生存空间和成长方向并不了解。中国有几百万医生,真正具备服务理念的是少数,甚至绝大部分医生拒绝承认医疗是一种服务。
目前,患者大多有看病找专家的心理,而一个真正有长期竞争力医疗服务体系,一定不能过度依赖专家体系。美年大健康产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熔说,如果能把中医、西医,专科轻的、重的、复杂的疾病治疗标准化,把更多层次人才体系和知识体系建立起来,未来服务体系才会提升。
所以,与会者表示,看中技术驱动带来的变革,如智能诊断、养生医疗、辅助诊断等,在某些单病种里已经有了跟专家抗衡的实力,将智库有机会分享给年轻医生,就可能实现技术推动体系变化的目标,否则人才永远稀缺。
GE医疗深耕非公医疗市场
7年前,GE医疗成立了“蓝海事业部”,将非公医疗视为蓝海进行耕耘。如今,“蓝海事业部”已经成长为一支由销售人员、工程师和服务人员组成的600人专业团队。
GE医疗大中华区蓝海医疗事业部总经理陈奕琪表示,关爱非公立医疗市场是GE“关爱先行”市场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我希望,我们的团队能和产业共同发展,包括人才、金融解决方案、资本、创新技术的应用等等,也包括我们一直提到的数字化医疗、远程医疗,深化GE医疗蓝海团队,全方位提升非公立医疗服务质量和能力,成为非公立医疗机构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和坚实后盾。”陈奕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