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常态”的经济环境下,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然而,如何“转型”?怎么“升级”?正考验着中国建筑企业。日前,人民网记者走进建筑企业,探寻他们的转型之路。
建筑市场进入到寒冬期?
今年6月即将正式对外开放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项目,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约69亿元,项目建设资金是通过土地出让方式获取的,是“中”字号两大巨头——中信集团与中建二局组成联合体投标并中标的。
该项目通过购买天府新区土地,土地出让款再专项用于本项目建设,支付给总承包单位,此举开辟了中建二局西南分公司以投融资带动总承包的崭新格局,对此,中建二局西南分公司正式对外宣告:在2016年,公司投融资+基础设施项目的营业收入就达34.6亿元,占全年营业收入的28%,作为一家建筑类中央企业,公司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并提速明显。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中建二局西南分公司共完成合同额842.54亿元,完成营业收入387.0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3.14亿元。超额完成“十二五”初期合同额和营业收入“双超百亿”的目标。
在这一系列可观的数字背后,企业是靠什么实现的利润?
可以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经济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由于基础设施等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各行各业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建筑行业不外乎,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2015年上半年开始,我国房地产市场在库存量居高和开发投资增速连续下滑的双重压力下。房屋新开工面积和建筑业新签合同额均出现近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整个建筑市场进入到寒冬期。建筑市场的结构则发生明显变化,政府投资偏向了基础设施以及养老、文化、旅游、医疗等民生工程,结构调整压力凸显。
在整个市场经济不好的情况下,如何在重重重压下突出重围,在整个建筑行业杀出一条血路。
转变传统思维 开启PPP新模式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环境及国内建筑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建筑业传统发展模式与竞争模式难以为继,使得建筑企业通过转型升级获得持续发展的内外在要求越来越迫切。
2015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通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抢占事关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十三五期间要大力推动“供给改革”,而投资体制改革就是要全面推进PPP(公私合作)。
一夜之间,PPP模式悄悄地在各大行业孕育而生。建筑行业的PPP模式利润则由原来建筑施工的单一利润变成了建筑上下游多个利润点的汇集,这样不仅可以分享项目投资、运营等多个环节的利润,其质量、效益也可高于传统施工模式,大大提高行业和企业的利润空间,并使其盈利更加持续、稳定。
然而参与PPP项目,也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融资压力和运营风险,由于产品或服务不能符合政府的要求,有的筑建企业甚至血本无归。
中建二局西南公司党委副书记王维民表示,由于PPP模式中建筑企业作为社会资本方要全程参与项目规划设计、投融资、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等项目生命周期管理,使得企业由原来单一的施工承包商向投资商等多重角色转变。“在这样的模式下,企业必须得从过去‘为别人建项目’转变成‘为自己建项目’的思维,这样才更有助于企业实现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为其转型升级提供机遇。”
2014至2016年,该公司在六盘水地下综合管廊、玉溪海绵城市、大董公路以PPP模式进行建设,此举为中建二局西南分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出路。
据了解,2016年以来,该公司已位居“重庆经济百强企业”第32位,建筑类第2位。截至目前,该公司在施项目已达71个,在施面积有1920万平方米。
紧扣“一带一路”经济圈 实施“走出去”战略
“建筑企业在转型升级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形势和市场变化来调整产业结构。”面对未来的发展出路,王维民如是说。
十三五期间,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布局“三大重点”: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
2015年开始,该公司瞄准这一机遇,施工区域从原有的四川、重庆,大力向湖南、云南、贵州等地拓展,并开设分公司。
短短2年间,该公司就先后建设了云南最高楼的昆明西山万广场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内十大区域平台之一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项目;“一带一路”战略重点项目之一的国家高速公路网G4216云南省华坪至丽江高速公路项目。另外,还建设了在文化类的代表工程——成都市高新区文化中心项目、成都博物馆新馆项目;助力扶贫开发的代表工程——大坪子至董地一级公路等重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