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重大工程项目投入的资金增长预期进一步加强,公私合作模式(PPP)正成为资本市场上备受关注的投资方式。记者近日了解到,全国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都在关注PPP相关项目的对接工作,考虑择机介入投资,部分机构和地区已经有所尝试。业内人士表示,PPP项目与长线资金契合度高,在寻找优质资金对接的过程中,保险资金介入潜力和空间都较可观,未来的投资增量值得期待。不过,保险资金仍需注意分散投资风险,审慎分析研判各项投资指标,规避高风险项目。
PPP投资机遇受关注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谢旭人曾表示,今年要进一步加强基金投资科学精细管理,扎实做好各大类资产的投资运营工作,内容之一即抓住国家推广运用PPP模式机遇,探索投资创新型产业基金,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项目。
保险机构也在摩拳擦掌。保险业内人士表示,部分保险资金的投资事实上已经部分验证了PPP模式的可行性。一方面,PPP项目引入长线资金后,可以更充分地依据投资风险偏好配置资源;另一方面,PPP项目对保险机构优化资产负债工作也有所帮助。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许维鸿认为,未来应建立全国性、混合所有制股东结构的PPP项目融资非标交易平台,以解决地方政府日益多样化的PPP项目投融资和二级市场流动性问题。立足平台潜在PPP项目增量,保险类资金的非标产品投资需求值得期待。“保险资金投资周期较长,往往可以穿越经济周期,适合对接PPP这类资产回报周期较长、资金体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此外,保险资金的稳定性特征决定了保险机构风险偏好相对稳定,更偏好投资收益率适中、流动性和安全性较好的资产。长期利率下行趋势下,传统上基于房地产资产溢价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非标产品供给出现‘断崖’,PPP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长期的优质资产完全可以及时跟进。”
许维鸿表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组建,“一带一路”战略加速实施,沿线国家和中国相关省份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巨大,应考虑建设面向全国、以省市县PPP项目资产为基础、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的电子化交易平台,无论是投资者来源、交易币种还是项目地域边界,都具有广阔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事实上,部分地区已经尝试开展项目对接工作。如广东保监局近期组织人保资产、平安资产、阳光资产等11家公司参加相关推介会;广东保监局正积极支持保险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参与PPP项目。
政策“红包”惠及多领域
9月30日,财政部联合国内十大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中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支持基金,总规模1800亿元。该基金将作为社会资本方重点支持公共服务领域PPP项目发展,提高项目融资的可获得性。
东兴证券分析师谭凇认为,基金的成立是财政金融深化合作、共同支持PPP项目发展的重要探索,对创新财政金融支持方式、优化PPP项目融资环境、促进PPP模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农村建设、公共文化传媒、节能环保等在内的多个领域将因此受益。
广发证券分析师认为,环保类项目在已推出的PPP项目中占有一定比例,预期伴随融资条件的改善、长期资金的进入和项目设计的优化,以及政策催化和订单快速释放,环保行业有望迎来项目释放期,环保板块的投资机会值得看好。不过,再融资的进度对PPP主题投资影响较大,投资者应关注各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推进速度。
“行业龙头+小市值弹性+地方国企”这一PPP投资主线也开始受到重视。在业内人士看来,行业龙头公司占据融资能力、人脉资源、项目经验等优势;小市值公司通过承接大型PPP项目,具备跨越式成长的最佳机会,若再融资通道畅通,则其市值弹性较大;地方国企或将被投射为原地方融资平台的公用事业融资功能,在国企改革背景下,通过资产整合注入、管理层激励、PPP项目承接等带来新的成长性。
PPP类项目大量推出,以工程建设类项目为主,资金需求庞大,“融资难”成为项目落地的最大制约因素。邵帅表示,全国范围看,目前各地已推出的PPP项目多达1800个,总投资高达3.4万亿元,PPP项目建设需求旺盛。然而,与项目旺盛推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PPP类项目普遍存在收益率低、投资回收期长以及政府支付信用等因素,社会资本积极性不高,导致实际落地项目较少。
民生证券分析师认为,今年以来,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PPP发展的措施,社会各界对PPP寄予厚望,但实际上,目前中国PPP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如果操之过急,很容易曲解PPP的本义。PPP带来的不只是社会资本,还包括出资方的知识技能、管理经验、创新能力、市场约束等“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