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过后,家门口看大海”、“反复开挖‘马路拉链’何时休”……近年来,大雨内涝、管线破裂、路面塌陷、燃气渗漏爆炸等事故拷问城市安全。如果说表面的光鲜亮丽映射出城市的风貌,埋于地下的基础设施的水平则反映一个城市的“良心”。日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以筑牢城市“里子”为代表的“地下管线革命”正式开始。
尽管综合管廊在国内还是个新鲜词,但实际上,早在1999年,北京科技园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科建”)作为中关村西区的开发建设者,就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建设地下城市综合管廊的设想,建成了集交通、给排水、热力、燃气、电力、通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管廊系统,并就其运营管理展开大胆探索,成为我国“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市场化运作”理念下综合管廊建设的一个经典样本。
首个吃螃蟹的企业
“地下综合管廊具有建设难度大、投资体量大等特点,需要具备较强技术实力和投融资能力的企业参与建设。”业内人士表示。而北科建作为建设一流科技园区出身的大型国有企业,在此方面无疑具备得天独厚的建设优势。
“通过对中关村西区的规划和研究,我们将其定位为承载北京市西北部高等科研教育聚集区的核心商务区。为解决商务核心区可能带来的交通压力,以及在企业入驻后的道路因基础设施建设重复开挖建设等问题,建设城市综合管廊的想法便随之浮现,我们希望通过该工程的建设能够使每个企业在进驻后享有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市政配套设施。”在解释建设综合管廊的初衷时,中关村综合管廊运营相关负责人如此表示。
据了解,中关村西区城市综合管廊位于区内规划道路善缘街、海淀西街、海淀北一街道路的正下方,为中关村西区的交通和市政管线的配套设施。工程于2000年开工建设,2004年完成工程竣工验收,2007年地下一层交通环廊正式对外开放。
根据区域规划和实际需求,中关村西区城市综合管廊主体采用三层双跨钢筋混凝土闭合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其中,地下一层规划为交通环廊,为解决早晚高峰时间内可以将办公商务车流通过交通环廊直接快速导入各办公建筑的地下停车场,减少对地面城市交通造成的压力。地下二层为市政支管廊和空间开发利用层,用于连接区内各地块停车场、地块间行人交通和敷设各地块用户级的自来水、超低温空调用冷水、强电、燃气、热力、通信等支管线。地下三层用于城市级能源主管线的主管廊,根据各地块建设和使用需要,随时可将各类管线从主管廊通过支管廊送至各地块,避免了以往城市建设的“道路开拉链”现象。
多方联动创新管理模式
由于综合管廊在我国尚处于新兴事物,如何管理和收费成为企业关注的要点。“中关村西区城市综合管廊建成后,鉴于其涉及区域之大、所处位置特殊、结构复杂且在我国尚属首例之特性,我们自接管以来一直将其安全放在第一位。在没有管理标准、依据可借鉴的情况下,参考了大量与其有共同管理特性的基础设施管理,摸索与积累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上述负责人表示,明确责任、与各职能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是综合管廊安全运营的关键。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障安全,北科建积极联系市政管线各单位,加强市政管线的安全隐患排查,及时向各市政管线所属单位报告日常巡视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协助配合各市政管线所属单位对市政管线的检修保养。除了日常的安全检查外,在综合管廊的应急管理方面,北科建建立了与所属辖区政府各主管职能部门的有效沟通、联动机制,并确定与各主管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范围。一旦出现超出企业管辖职权范围的事故、事件时,及时向主管职能部门报告,并征得主管职能部门的支持;同时积极做好各类突发事件和紧急事件处置预案,并定期和不定期的实施演练,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员工的应急能力,确保辖区安全。这些年,北科建针对综合管廊的管理,先后共编制了九个相关应急预案。
据测算,中关村西区综合管廊每年的运营费用至少在几百万元以上。那么,钱从哪儿来?中关村西区城市综合管廊目前采取的运营办法是由北科建公司牵头成立的物业管理服务公司实施统一的物业管理。海淀区作为属地政府履行监督管理责任,并与北科建集团签订管理资金补助协议。
“以往产权不清引发的各种费用与责任难以界定是困扰综合管廊发展的重要障碍,而随着国家层面的重视,有利于对各管线产权单位做一个约束,达成多方共识。”在北京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看来,此次《意见》的一大亮点就在于明确了地下综合管廊入廊要求并确定了有偿使用原则,即入廊管线单位应向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运营单位交纳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同时提出不仅要拉动社会资本投入,各级政府也要加大投入鼓励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此举将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城市综合管廊的运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