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疫情正得到有效控制,湖北解禁,全国经济建设逐步进入正轨。进入“后疫情”时代,对过去的梳理、总结和思考便显得尤为重要。财政部PPP中心此时发布《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2019年报》(以下简称“《年报》”),意义深刻。对过去的总结,是铺垫未来道路的基石。2019年PPP发展稳健,收获满满。疫情过后,PPP也将进一步助力“补短板”,在“新基建”领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2019年PPP规范平稳发展
2019年,是我国PPP事业历经整顿规范后,蓄力再起航的一年。过去的一年,“减税降费”等积极财政开始加力提效、政府收支矛盾相对突出,PPP的发展紧扣《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要求。在严格监管的同时,推动了一大批规范化程度更高的项目落地,从而更好的推进公共服务补短板、惠民生。
通过《年报》可以看到,2019年末,管理库项目达到9440个,同比增长9.1%,涉及投资额14.4万亿元。全年PPP项目数量仍在稳步增加,增速趋缓。
《年报》显示,在落地项目中,民营企业项目参与率超过3成。民营资本已然成为PPP项目投资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的参与体现了PPP优化配置资源的属性,也进一步体现了PPP回归“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的本源,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
PPP模式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在新时代的改革背景下,PPP进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高质量的PPP也为“打好三大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推动力。
国家精准脱贫的有效手段
党的十九大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并定下了到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贫困地区普遍面临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地方财力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等难题。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引入市场机制、注入专业理念,从而发挥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优势,使得项目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不仅增加了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而且进一步激发当地经济内生动力。《年报》显示,全国832个贫困县中,有499个贫困县已探索运用PPP模式支持脱贫攻坚,占贫困县总数的60.0%。PPP模式已成为助力国家精准脱贫的有效手段。
污染防治与绿色低碳项目推进成果显著
各地一直积极探索在环保领域使用PPP模式,其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类项目更是强制要求使用PPP。201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推进社会化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范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污染防治项目资金需求较大,技术要求较高,仅靠政府推进实施力度有限,市场迫切需要专业水平高、运营能力强的社会资本方参与,以创新技术、提升管理效率、增加资金来源。《年报》显示,管理库中污染防治与绿色低碳项目累计5416个、投资额达到5.2万亿元,项目数量超过管理库项目总数的一半。PPP对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项目潜在的财政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年报》显示,全国绝大部分地区财承占比保持在10%红线以下,七成以上地区各年度财承占比低于7%预警线,全国PPP项目财承风险总体可控,部分地区PPP财政支出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五成以上地区财承占比低于5%,按照《关于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财金〔2019〕10号,简称10号文),可以继续申请各行业领域的政府付费类项目入库。此外,有19个本级的财承占比在个别年份超10%。PPP项目潜在财政风险总体上得到有效监测和防控。
PPP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幸福产业发展
在助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的同时,PPP也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促进了“幸福产业”发展。《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9]0160号)提出,优先支持基础设施补短板以及健康、养老、文化、体育、旅游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域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鼓励地方政府依法合规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和服务。
《年报》显示,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教育等幸福产业,PPP项目数量1463个、投资额达到1.3万亿元。大量幸福产业项目的推进及落地,对于当地人口流量的吸引聚集、人民生活质量和文化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对整个区域发展更是能够带来较大的辐射效应。
运营服务质量高的社会资本在未来更受青睐
《年报》显示,项目落地率已超过了六成,其中超过五成落地项目已开工实施,更多的PPP项目逐步“开花结果”。PPP发展多年来,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进入绩效付费阶段。随着各地政府积极推行减税降税为企业减负、保障民生的举措,财政部门在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的环境下,同时肩负全面落实预算绩效管理的职责,为了确保每一笔资金花得安全、用得高效,PPP项目的市场主体将更倾向于既能满足公共服务需求又能保证企业财务平衡的社会资本。拥有专项领域的丰富经验、资金及运营实力较强的社会资本,才是PPP推动公益项目优质化发展的有力保障。
疫情后PPP助力“补短板”,促进“新基建”发展
疫情的到来不仅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困难和阻碍,也暴露出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如:医疗产品服务种类不齐、产量不足;医疗救助物资调拨、运输、分发效率有待提高;疫情防控区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等。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全国31个省份更是推出了超过40万亿的投资计划。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PPP模式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将更为明显。针对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利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缓解政府支出压力,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破解信息管理难题,正当其时。在大力发展“新基建”的时代背景下,更应积极利用PPP模式,吸引高水平的社会资本,提高项目整体建设运营效率,打造优质项目,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