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作为补短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对控制政府债务规模、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自2014年国家推行PPP模式以来,西安市尤其是市财政局,不断地加强政策制度建设,致力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规范推进,行稳致远,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和较为突出的成绩。
一、强顶层设计,推政企合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巨大的城市建设需求,西安市抓住PPP模式的契机,从顶层设计上打磨出推动政企合作的夺目利器。在机构建设方面,西安市成立了由发改、财政、住建、自然资源、法制、审计等成员单位组成的市PPP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进PPP模式,各部门、各区县也分别成立领导小组,主抓主推项目落地。
在管理机制方面,联合办公、联评联审。主要由发改和财政合署办公,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事务,并召集各成员单位对市本级项目的“两评一方案”开展联评联审,通过联评联审的项目,市财政和其他部门直接批复通过,大大提高了项目审批效率;同时加挂西安市PPP项目指挥部牌子,在全市范围内强力推动了大批政企合作项目。
在制度建设方面,市财政局紧密配合市PPP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在全市范围内制订和印发了操作指南、操作流程、联席会议制度、项目库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文件,市财政局先后印发PPP项目局内业务职能分工及流程、项目入库审核、项目报送等文件,保障PPP模式各个环节均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实前期工作,谋策划包装。
为顺利推进PPP项目落地,市财政局严格落实中央、陕西省有关政策要求,积极参与和指导各部门、各区县(开发区)有序开展项目储备、准备、识别、论证等工作。
一是做好项目储备和推介工作。
2017年,市财政局下发《关于做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报送工作的通知》(市财函〔2017〕465号),要求各部门、各区县积极筹划储备潜在项目,并及时报送和录入财政部综合信息平台;同时配合市PPP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起全市的项目储备库,并赴北京等地向全国推介了几批西安储备项目,吸引潜在的社会资本方。
二是积极参与项目识别和论证工作。
全程参与了市本级的公安视频监控、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交通局西户路等项目的包装策划;指导区县开展生活垃圾焚烧等项目的识别论证;主要关注实施方案中的投入和产出,夯实财务测算数据,重点对项目投融资规模、项目收支、物有所值、财政承受能力及税收等指标进行量化论证,并建立起合理的风险分配和全面的绩效考核机制,帮助项目顺利通过评审。
三是落实财政支出责任。
严格落实未来年度财政支出责任,确保10%的支出红线,落实新项目不得使用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运营补贴支出的规定,统筹现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额度,调整了西铜路等部分原使用政府性基金预算的项目;通过制度设计,保证了财政内部各业务处室和PPP牵头处室的密切合作,确保行业主管部门推动项目的预算安排,并将各项目合同中约定的跨年度财政支出责任纳入各级财政的中长期规划。
三、抓规范管理,促项目落地。
市财政局在参与和指导项目建设的同时,印发了《关于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财政管理的通知》(市财函〔2019〕2482号),对PPP项目全生命周期中,中央、陕西省政府不太明确的财务测算、市场测试、采购文件论证等环节进行规范,提高了财政的管理能力,促进了全市的项目建设。
首先是严守项目“两评”论证关。
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是PPP项目必要性和财政可行性论证,是项目是否通过的关键环节。市财政局在“两评”论证过程中,严格规范局内业务流程,通过局内审核、财务测算、第三方机构论证、专家评审会等各环节,最大限度地把好了论证关。
其次是严把入库市级审核关。
按照中央、陕西省有关要求,制订了全市项目申请入库审核的办法和流程,用制度规范各方预期,严格落实入库审核“正负面”清单;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做好项目必要性、完整性、真实性论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对申请入库项目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规范项目及时入库。
再次是履行好采购监督职能。
作为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者,市财政局积极参与社会资本方的资格预审文件、采购文件及合同条款的审核和论证,指导项目实施机构公平、公正、公开择优采购社会资本方;严格落实本级政府国企作为社会资本参与本级PPP项目的负面清单规定;积极参与和指导项目实施机构开展采购结果确认谈判工作,签订相关合作协议,规范推动项目落地。
四、重融智融资,借外力发展。
在PPP项目推进过程中,西安市各部门(包括财政局)、各区县(开发区)边学边干,或多或少都遇到了种种问题,缺乏专业知识,融资落地困难,因此融资融智,借助外力发展是必然选择。
一方面借助专家和专业咨询机构提供服务。
PPP全生命周期涉及工程、财政、金融、税务、法律等多方面知识,不可能由某个部门甚至某几个人就把项目做好做完。为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市财政局受市PPP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牵头采购一批专业咨询服务协议供货商,为全市PPP工作提供咨询服务。各部门、各区县均可根据需要从中直接选择咨询服务商,从而为每个项目节省了近两个月的咨询机构采购时间。同时,市财政局也根据工作安排,在“两评”论证、入库审核、核查整改、业务培训等业务中,委托第三方机构,聘请专家协助开展工作,保证项目各个环节经得起实际的检验。
另一方面借助中央、陕西省、西安市PPP基金助推项目落地。
自推行PPP模式以来,西安市财政局领导已多次赴北京与中国PPP基金对接,争取到中国PPP基金支持,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促成中国PPP基金与该市多个交通重点建设项目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同时积极协调省中政企基金,争取到省中政企基金对该市大西安医学检验中心等项目的支持。在此基础上,为支持本地项目落地,市财政局联合市财金公司等单位,先后赴贵阳、南京、徐州学习考察PPP基金运作情况,成立了该市PPP子基金,探索和支持了小雁塔等项目建设方案。通过中央、陕西省、陕西市三级基金的支持,充分发挥了PPP基金的增信和导向作用,推动了该市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2018年以来,按照财政部关于加强入库项目规范核查的要求,西安市已开展了三轮PPP项目的清理核查工作,通过清查和整改,清退了部分不合格项目,留下的都是社会效益显著、项目管理规范、可以推进落地的项目。截止2020年2月末,西安市(含西咸新区)现有入库项目103个(其中财政部示范项目7个),涉及总投资1729亿元;入库项目数量在全国省会以上城市排名第一,比第二名多出12个项目。项目涵盖市政工程、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养老医疗、生态环保、科教文卫等领域;项目落地率达77%,已先后获得中央和陕西省奖补资金8100万元。西安市2018年因PPP工作成绩突出受到国务院表彰,成为西安建设大发展的一张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