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化工园区快速发展为全国最年轻的百强化工园区

2024/7/25

       日前,行业专业机构赛迪顾问新材料产业研究中心重磅发布《2024化工园区综合竞争力百强研究》报告,兰州新区化工园区作为一家零基础起步、高速高质、绿色安全、创新智能等成色一流的新兴园区闯入全国百强。在本次入围的百强园区中,建设发展时间10年以上的97家,近10年规划建设的仅有3家,兰州新区化工园区创建时间仅五年多,成为“全国最年轻的百强化工园区。”充分彰显了在服务国家实体经济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兰州新区效率、兰州新区担当”。

近年来,兰州新区以精细化工为主攻方向,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引领、智慧管理,全力打造全国规划面积最大、科技含量最高、中试转化条件最佳、产品种类最多、军民融合程度最深、承接产业升级转移成效最好的一流绿色化工园区,率先在全国打造集研发、中试、生产、质检于一体的“专精特新”绿色精细化学品孵化基地。创新实施的新污染物治理经验获全国会议示范交流,园区产值持续倍速增长,产业规模、产出效率、产品层次快速跃升,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发展质效和创新经验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化工报》等主流媒体高频报道,获评国家专业化工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省代表性化工园区。

这是一个创新引领、产研融通的科技园区。园区与中科院、兰州大学等5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深入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柔性引进院士20多名,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汇聚创新团队70多个,吸引化工专业博士、教授级高工等高层级创新人才500余人,联合开展精细化工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促推入园企业“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成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60余家。依托新区科教园区10余所高等院校、12万在校师生资源,园区引导企业深度参与院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支持院校在化工园区“访企拓岗”、实践教学,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00多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贯通融合、互惠共赢。制定《兰州新区化工中试基地和中试项目管理办法》,聚力破解化工科技成果转化“断链”难题,促进创新成果在园区落地投产,以创新资源、成果项目、衍生产业持续为园区发展赋能。落地国家级创新平台4个、先进工艺技术30余种,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装置建成投运,生物医药领域琼脂糖/葡聚糖系列层析填料打破国外垄断、引领行业之先;电子化学品氘代溶剂和氘代光电材料成为国内吨级唯一;基于储能新材料重点布局的金属萃取剂国内市场占比超过70%,园区生产的依鲁替尼为美国FDA经突破性药物通道批准的的第二个新药,走出了一条产业和科技耦合互促、聚能增效的创新发展之路。

这是一个配套完善、对标一流的现代园区。从2018年下半年规划建设到入围全国百强,园区建设克服疫情困难和经济大环境影响,仅用五年多时间在一片荒丘荒滩上拔地而起,生动诠释了新区建设者开拓创新的奋斗姿态和敢为人先的干事创业担当精神。园区以甘肃化工行业基础厚实、技术密集、人才聚集等有利条件为依托,扬本域无浅层地下水、远离自然保护区和人口密集区优势,统筹规划布局占地150平方公里的绿色化工园区和园中20平方公里的“专精特新”专区。坚持以最高标准推进规划建设、以最严要求审视落地项目、以最优工艺促进产业升级。成立国有企业专门负责园区建设运营,实行“国有企业+科研院校+企业主体+产业园区”运营模式,邀请兰州大学优秀专家团队负责项目把关和技术支撑,按市场思维开展投融资和开发建设,坚持系统规划、分步建设,同步规划建成集中式污水厂和供气热源厂、危险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危化品货运站等特种配套设施,以优质齐全的基础配套、生产要素保障,可靠的安全环保、应急救援等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服务。

这是一个实体为本、聚链成群的高能园区。园区精心绘制产业链全景图、现状图,明确医药、化工新材料、助剂添加剂等9大发展重点,大力引进涉及国防军工、芯片、抗癌新药等高度依赖国外原材料的“卡脖子”高技术项目。积极融入化工领域科创联盟,举办“科创中国”绿色化工高端论坛、“液态阳光”院士专家论坛。紧盯“中字头”“国字号”“500强”等“大块头”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瞪羚等“高成长性”企业,引入东方希望、宁波赛鼎等500强企业5家,康鹏科技、东瑞制药等上市公司8家,甘肃泰友、百林科等筹备上市的企业10余家。引进落地高纯同位素试剂、航天特种材料、新型原料药等产业项目240余个,落地产品超1000个,其中破解“卡脖子”和替代进口120余个、行业领先210余个、出口外销220余个,形成了以高端医药、电子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和助剂试剂为特色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康巴斯等100多个项目投产运营,莱安能源等62家企业上规入库,产值超200亿元,5年多来园区规上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6%,工业产值年均增长93.4%,吸纳万余名大学生就业创业。

这是一个数智并举、安全环保的绿色园区。园区推行“安环生产一体化”管理模式,高标准保企业生产,严要求抓安全环保,不断强化安全环保基础工作,补足企业管理短板漏洞,初步形成了集安全监督、制度建设、人员管控、应急管理、检维修管理、危化品仓储管理、特种设备监管及人员培训多模块一体化的特色管理模式。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专家团队+园区邻居企业”日常监管机制,设置“红、橙、黄、蓝”四级安全风险等级,推行安全监督、人员管控、检维修管理、仓储管理、特种设备监管及制度建设、人员培训多模块一体化监管,跟踪排查整治风险隐患,保障园区安全高效发展,被认定为D类低风险园区。园区坚持源头防治、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一体推进,创新提出“一企一策、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分级纳管、实时监督”的新污染物精细化处理方案,对无行业排放标准的110余种特征污染物分类分级核定排放限值,尾水稳定达到城镇污水一级A排放标准。建立的“两次处理+分类收集+实时管控+规范处理”新污染物管理体系,于2023年9月在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举办的“夯实科技支撑基础促进新污染物治理”第一届新污染治理大会上做经验分享,为全国化工行业开展新污染物治理与研究提供了实践范例和有益经验。

京ICP备14013074号-1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二区9号楼5M层西区     邮编:100070     电话:010-68570776/74      邮箱:service@bhi.com.cn

关注BHI

访问手机版

新版会员中心正在建设中,敬请期待!

返回原版会员中心>>>

意见反馈